'

人大代表赵振林:提升教育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17-02-26 23:20: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传胜

  大众网-山东手机报记者 王传胜

  2月26日,市人大代表、聊城三中校长赵振林在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说,他有个梦想,就是“老师能教会每一个孩子”。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直在实践“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一个个所谓的“差生”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让他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对的。作为市人大代表,他建议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要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赵振林说,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新的功课时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老师只用一种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学习内容,结果每一项新内容的学习都会出现不同的“差生”。如果老师们及时发现每节课中的“差生”,并变换教学方式及时地“因材施教”,每位“差生”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

  “当学生没有学会时,我们不要怀疑他的能力,而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赵振林说,承认差异、关注个体才是科学的教学观。但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不少老师看到有的孩子学习不好,反应慢,就认为他们天生笨,毫无发展的可能,视其“异常”甚至以“歧视”,却从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反应快,他们成了课堂的主角,而有的孩子学习有困难,暂时落后,不自信,他们就成了听众、陪读。

  赵振林说,每每看到这些,他都无比痛心。他说,依据“猴子论”,每个孩子的智力差别其实并不大,关键在于是否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只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会新的知识。

  赵振林介绍,聊城三中推行“低重心”教学策略,坚持“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尖子生是培养出来的”和“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对全体学生负责”的教学理念,激励老师们多关注一些后进的孩子,给他们多点耐心与关爱,已经取得良好成效。

  每个老师都能成为优秀的自己

  习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其实,老师只要承认差异、认识差异、掌握方法,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的自己,成为好老师。

  赵振林表示,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他发现,优秀教师和一般的教师有两个重要的区别:优秀教师每一节课都知道哪些学生学会了课堂内容,哪些学生还没有“学会”,而一般的老师几乎每一节课都不知道哪些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哪些学生还存在着问题;优秀的教师会调整方式及时地帮助暂时没有掌握课堂内容的学生弄懂学会,做到堂清日清周清月清,而一般的老师却只是通过作业和考试中发现的片面的信息来阶段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优秀教师的学生都可以持续不断地顺利学习,并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一般的教师将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沦为差生。

  为什么同样从大学毕业并且上学时能力差异不大的年轻教师,五年后能力差异会比较大呢?赵振林分析,主要原因是落后的教师没有用足够多的方法去教学生。成长比较快的年轻教师用第一种方法教时一定有一些孩子不会,但他会用第二种、第三种……第n种方法去教学生,慢慢地教会的学生多了,自己的水平也提高了;相反,一般教师则是一辈子用一种方法去教书,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技能,久而久之,就与其他教师产生了比较大的差异。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得法的先生。”赵振林表示,我们应该用欣赏的、审美的眼光看孩子身上的优点,真诚地接纳和宽容每一个孩子,承认孩子接受能力的差异,不断变换教学方式,适时进行必要的重复,关键时再推一把,长期坚持,必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收获。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为新当选的市人大代表,赵振林提出,发展仍然是聊城当前第一要务,作为教育界代表,他建议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他从三个方面为提升教育质量提出建议。一是,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赋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现教育家办学,需要赋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下放人事权、教师招聘权、绩效考核权等。

  二是,建议创办聊城市家长学校,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赵振林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家长的素质和教育理念良莠不齐,教育要从家长教育开始,建议创办家长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专家给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相关的理念和知识,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三是,加强名校办分校战略,缩短新学校成为名校的周期。目前,聊城正在大力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如果这些新学校借助名校优势,把名校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快速移植过去,将极大地提高新学校的办学水平,最终受益的是广大学生。

  相关阅读:什么是“猴子论”?

  “猴子论”基于这样一个科学实验:科研人员找来五只猴子,第一天教他们一个动作,结果其中三只猴子学会了,有两只猴子没有学会。第二天,把那两个比较“笨”的猴子找来,用与第一天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教这两只猴子,结果它们也学会了第一个动作;第三天,科研人员对五只猴子训练第二个动作,结果第一天比较“笨”的两只猴子很快就学会了,而第一天比较“聪明”的三只猴子怎么教也学不会;第四天,科研人员把那三只猴子找来,变换了几种教学方式,并让那两个已经学会的猴子做了多次“表演”,最后这三只猴子终于学会了第二个动作;第五天,科研人员对五只猴子进行考核,猴子们全部掌握了两个动作。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每只猴子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猴子在学习新的东西时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或方式很难让每一只猴子都收到相同的学习效果,任何一件新事物的学习总是会出现不同的“差猴子”,改变或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每只猴子都可以学会新的东西。这就是“猴子论”,它激发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实现教育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