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暗花明的郎庄面塑

2017-02-16 09:01:00 来源: 聊城日报 作者: 申东方

做好的面塑□安文龙_副本.jpg

  本报记者 申东方

  本报通讯员 马 雪 田英斌 耿春雷

  正月十五刚过,村里的喜庆氛围渐渐寡淡下来,郎秀才望着手中的面团,心里有点不是滋味。粗糙却灵巧的手指三捏两捏,张开手,一只“燕子”振翅而出,再经过蒸熟、晾干、着色等工序后,一件面塑就完成了。郎秀才说,在改革开放时期,这些面塑十分抢手,每逢节日期间更是供不应求,而现在却少人问津。

  郎庄面塑是用生面粉揉和、捏制、蒸熟、晾干、着色而成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品,因仅分布于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而得名。村子虽然人数不多,却曾家家都会捏面塑,一度被列为“传男不传女”的绝技。郎庄面塑以造型浑圆饱满、色彩活泼跳动、绚丽多彩著称,2008年6月,郎庄面塑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盛名之下,郎庄面塑却面临几近失传的困境。

  溯源:带富村子的绝技

  关于郎庄面塑的来历,村里的老人说法不一,有的老人说面塑做了八代,有的老人则说至少做了三代,而在村里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明朝洪武年间,有郎姓兄弟从山西到冠县定居,取村名为郎庄,后因“郎”“狼”同音,太凶,就有巧手村民用面粉蒸制老虎来镇压,后来发展为一种工艺品,郎庄面塑也因此被称为“面老虎”。虽然具体事迹已不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几百年来,只有郎庄的村民制作面塑,上世纪80年代初,经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鲍家虎先生考察论证后,“面老虎”被正式定名为郎庄面塑。

  历史上的郎庄面塑多以小件、单件为主,如鸟兽虫鱼、人物、瓜果之类,长度3到5厘米不等。随着市场需求逐渐扩大,郎庄面塑的作品种类也日益繁多,除了花卉、水果、禽鸟、昆虫、走兽和家畜等分类外,取材自戏曲和神话的成套面塑和长宽达二、三十厘米的大件作品也深受广大客户喜爱。

  年过八旬的郎秀才,14岁时开始跟着叔叔学习面塑技艺,至今已有60多年的面塑制作生涯,他一度成为郎庄面塑唯一的传承人。郎秀才回忆说,刚解放时,郎庄村是一个富裕村,全村30多户人家都会做面塑。那时候,卖一斤‘面老虎’的钱能买二斤多白面。“别的村都吃不起白面,俺村人家顿顿吃馍馍。闹饥荒的时候,俺村也没有出去逃荒的,因为会做面塑就有饭吃。”

  改革开放以后,郎庄面塑又焕发了新春。郎秀才还记得,1983年那年,自己做了3000多个面塑,推着平板车到河北“赶会”,1角钱一个,3000多个面塑三天就被一抢而空,总共卖了300多元。那时的300元,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郎庄面塑的名头响了,逐渐有外地商贩上门,一麻袋一麻袋地要货。因为面塑是个细致活,很多商贩干脆住在村民家里等待制作完成。

  现状:濒临失传的手艺

  时过境迁,当年的辉煌不再,现在的郎庄面塑却走到失传的边缘。“一些能捏面塑的老人都相继去世了,而年轻人对这个手艺根本不感兴趣。”郎秀才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捏面塑的人就逐渐少了。“捏一天面塑的收入还不如外出打一天工挣得钱多,人们就纷纷转行了。”这其中就包括郎秀才的两个孩子。

  作为一项技艺,郎庄面塑的传承难度比较大。如今工艺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式越来越精致,面塑对孩子的吸引力大不如前,但郎庄面塑并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在深圳及济南举行的文博会上,不少客商尤其是国外客人对郎庄面塑爱不释手,现场的面塑很快被抢购一空。而郎秀才等也多次到济南和聊城献艺,并受到欢迎。郎庄面塑曾在“2005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民间绝活大赛”上荣获金奖。早在1990年时,郎庄面塑还曾夺得中国旅游购物节的“天马金奖”。

  相比收入降低和市场萎缩,郎庄面塑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传承无人。郎秀才说,村里50岁以下的人,几乎都不会这种手艺了,虽然这几年不少民俗专家和记者都对他说,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想找到真心愿意学的传人十分困难。

  未来:任重道远的传承

  冠县文广新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进一步发展郎庄面塑的造型和工艺,使其产业化,即使打入国际市场也有可能,但是在此之前,首先要把面塑技艺传承下去、散播开来。

  孙玉莲本是一位剪纸爱好者,由于对面塑格外感兴趣,2008年,她拜在郎秀才门下,成为郎庄面塑的传承人。身着灰衣衫,头戴灰帽子,手推青石磨……这是孙玉莲创作的“武训推磨”。以往的郎庄面塑都是扁平的,只能“躺着”,而到了孙玉莲手中,郎庄面塑开始立体化。孙玉莲认为,郎庄面塑之所以式微,主要是与现在人的观念不合拍,需要对它进行改进和创新。于是,她决定先从改进造型入手,创作更生动的立体面塑,同时,孙玉莲使用的颜料增加到十几种,作品色彩更加丰富、生动。

  “搓个大圆做身体,片片鱼鳞剪剪剪,前面再来剪一刀,金鱼张开小嘴巴……”伴随着哼唱的儿歌,北馆陶镇希望小学六年级学生代嘉月向小朋友展示自己的面塑技艺,赢得了大家的赞叹。在这所小学,还有70多位小学生和代嘉月一样加入了面塑社团。在冠县文广新局和教育局的多方努力下,郎庄面塑走入校园,通过亲身传授、老师转授的方式,郎秀才的精妙技艺让这些孩子们爱上了郎庄面塑,古老的技艺在青春的土壤上开枝散叶。

  “郎爷爷、郎爷爷,您看看我做的孙悟空合格吗?”“很好很好,手的位置再移动一下就更像啦……”望着孩子们眼中欣喜的光芒,郎秀才十分欣慰,“说不定将郎庄面塑重新发扬光大的人,就在他们中间。”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