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原标题:聊城到2020年将实现55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全市实现55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为深入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此前,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结合聊城实际,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全市实现55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33.5万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完全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6%和45%以上。
》2020年,完成233个左右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
在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城边村人口市民化方面,意见指出将统筹推进城中村和城边村社区化改造、集体经济改制和管理模式转变,消除城中村和城边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逐步解决“半市民化”问题。到2020年,全市实现33.5万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
按照城市建设标准配套建设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养老、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休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补齐城中村和城边村设施短板。增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健全完善城中村和城边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分类实施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到2020年,完成233个左右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建设9万套安置房。
同时,推进城中村和城边村集体产权改革。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分类推进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到2020年,力争完成233个左右城中村和城边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
另一方面,转变城中村和城边村管理模式。对符合改居民委员会标准、条件成熟的城中村和城边村,实行“村改居”,依法撤销原村民委员会,设立居民委员会,按照便于服务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科学合理划分社区,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自治组织。
》力争“十三五”末,建成350个左右农村新型社区
按照“西进、南展、东优、北拓”总体策略,拉大城市框架,培育组团式、紧凑集约、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按照“以河代库、以堤代路、水域景观、沿河绿化”的思路,建设全域水城,重点推进平原水库、河道雨洪水拦蓄、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水景观建设水平,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生态水城。
2019年前中心城区完成东昌湖流域和小湄河流域的海绵城市项目建设,2020年完成20公里综合管廊建设。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 500 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 50%以上。完善聊茌东一体化协作机制,推进聊茌东都市区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树、资源共享,至2020年,都市区城镇人口20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71%左右。推进都市区空间一体化,构建“一心一带两轴三组团”空间发展格局,推动都市区空间组织模式由点状集聚向网络化发展转变,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与城镇发展格局。
到2020年,小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科学编制社区规划,合理确定社区建设模式,新建农村社区适当向县城和小城镇驻地、中心村集中,培育一批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到“十三五”末,争取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居住环境优美的350个左右农村新型社区。
相关链接:推进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市民化”
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引导城乡兼业人口和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市民化。
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实施小城镇提升工程,争取到2017年底,所有的乡、镇、街道办驻地镇容镇貌得到规范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同时,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推进镇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在全市标树20个左右的市级特色小镇,力争到“十三五”末,形成3-4个产业上“新而特”、机制上“新而活”、功能上“小而精”、形态上“小而美”的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省级特色小镇,4-6个宜居小镇,6-7旅游强乡镇。强化产业就业支撑,拓宽就地就业渠道,坚持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同步推进,深入实施“两区共建”,重点推进“6+3”千亿产业园建设,将“6+3”千亿产业园打造成产城园一体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吸引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市民化。(记者 张超)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