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阁老傅”家风传承五百载

2016-12-03 10:15:00 来源: 聊城日报 作者: 鞠圣娇

  傅坟村

  故事开始的地方

  明成化年间,江西永丰县人傅回曾任东昌府冠县知县,其妻李氏,生育七子,傅回任期结束返南时,有四子随其离开,三子留在聊城。傅氏家谱中记载李氏通堪舆术,选择聊城城南为傅氏先茔,遗命葬此,且有“四世之后必有光大吾门者”的预言(清道光二十三年版《东郡傅氏族谱》)。

  记者到访时,傅坟村村支书傅东德正请外地的师傅修建傅氏家族墓外墙,他带领记者沿甬道进入享堂参观,享堂是用来祭祀的,现在这里摆着傅以渐雕像、傅氏族人傅式修耗时半年绘制的傅以渐画像和一些书法作品。

  傅氏家族墓从明朝就开始使用,康熙五十六年奉旨扩建完毕。扩建后共占地120亩,南北长36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80亩,茔墙外有护茔地40亩。傅以渐的坟墓是这块墓地里规模最大的,傅氏族人的始祖——傅回的妻子李氏和她的子孙也埋葬于此,墓葬规模也比较大。这块至今仍在使用的家族墓地,在文革时期曾经被破坏,年过五旬的村民傅东周(音)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然唏嘘不已。现在,过年时,傅氏族人就会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祭拜,“大家统一在这里见见面,就免去挨家挨户串门了。”傅东德告诉记者,过去每当傅氏子孙离开聊城再返回时,都回到傅氏宗祠(今天的傅斯年陈列馆)去磕头祭祖。村里上年纪的老太太们每天都回到傅氏先茔来散步,“权当锻炼身体了”。

  傅氏子弟

  优秀家风传百年

  东昌学院副教授、东昌水韵文院院长范景华先生对“阁老傅”家族研究颇深,他用“大”“多”“长”来形容傅氏家族。

  “大”指的是官职大、学问大,傅以渐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由“太子太保”加“少保”进阶“光禄大夫”,官阶正一品。学问方面,傅以渐被京城学士尊为“星岩先生”,是顺治、康熙两代帝王师;而傅斯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他通晓英语、德语、拉丁文等数种语言,对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地质学等自然学科都有广泛的涉猎乃至深入研究,人们把傅以渐、傅斯年称为“聊城傅门新旧俩状元”。“多”指的是傅氏家族人才多,据统计,该家族共考取进士6人,举人10人,其中一名为武举人,有姓名可考的秀才有119人,其中武秀才12人。该家族绝大多数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正七品以上官员有23人,包括正一品官1人、正二品官1人、从二品官1人等等。“长”指的是该家族文脉延续得时间长,民国年间,除世界级文化名人傅斯年外,同时还出现了辽金史专家傅乐焕,秦汉隋唐史专家傅乐成,中西交通史专家傅乐淑女士,三人分别在少数民族、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多有建树,享誉海内外。

  在范景华看来,“阁老傅”家族之所以文脉不断,与不断传承的家风有很大关系。东郡傅氏先祖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自傅回之子傅祥始,经商之余重点督责子孙攻读举业,逐步形成了傅氏家族世代相承的读书重文的家风。同时,“阁老傅”家族善于修身,为官者勤政爱民、两袖清风。从傅以渐、傅绳勋、傅继勋到傅斯年,都是当时著名的清官,该家族无一贪官污吏。

  碎石与楹联

  历史深处的文化符号

  在傅氏家族墓地里,有一处锁着门的小院子,里面是一地碎石。它们原本是傅氏家族墓中的石碑、牌坊,在“文革”时期因“破四旧”而被拿去修桥、修涵洞,这几年陆续被找了回来。当时一同流失的,还有傅氏先祖的坟墓里的陪葬品。这些碎掉的石碑历史很悠久,有的能追溯到顺治年间。这些碎片上所雕刻的图案如花朵、祥云纹、蟠桃、猴子、盘龙等,十分精致、生动,历经百年依然栩栩如生;有的能分辨出“龙”“傅”“三”等字样,这些石碑都曾立在傅氏家族墓地里,但是已经很难拼凑完整了。

  现在,傅氏家族墓地的甬道两旁,有望天猴石柱两座,衮龙冠龟驮大碑两座,上刻“忠朴清慎”和“文行端良”等字,这是康熙对傅以渐的评价。这两年,得益于傅氏族人傅东坡的资助,石牌坊、石马、石羊、翁仲、石虎、石狮恢复了一部分。傅氏家族墓里,还有“一品三世坊”(又称“诰赠三世坊”)一座、诰赠三代碑一块,均为康熙赏赐傅以渐的,前者已照原样复建。

  在傅氏文化广场的宣传板上有一副联“传胪姓名无双士 开代文章第一家”,据称是康熙亲笔题写的,曾挂在傅以渐位于鼓楼北门相府街的“相府”重门两旁——这里也是傅斯年出生的地方,横批是“圣朝元老”。东昌学院副教授、东昌水韵文学院院长范景华告诉记者,在原来傅氏宗祠(今傅斯年纪念馆)也有一副楹联,“版筑垣亭古 有德世泽长”。上联“版筑垣亭古”,是指商朝武丁时代的著名宰相傅说。傅说是中华傅氏的始祖,生于公元前1335年四月初八,距今已有3350年的历史。傅说发明和传播了版筑技艺、版筑文化,由低贱的“版筑工”一跃而成宰相,辅佐武丁平治天下达60年,致使“殷道复兴”,武丁因而被史学家誉为“高宗”。下联“有德世泽长”,即指为朱元璋开国打天下的常胜将军、天才军事家傅友德。这副楹联十分巧妙,既避讳了祖先的名字,又光大了傅氏门庭,同时也寓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有注重道德修养,才能够长久延续、恩泽后人,告诫后人要“有德”。

  这些傅氏先祖的故事,在有关历史文献中都有所记载,更流传在傅氏族人之间,激励着傅氏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不过,他们也有些遗憾,他们希望能够将傅斯年先生的灵柩从台湾迁葬祖茔,并在傅氏陵园内修一处傅氏文化陈列馆,恢复相府和傅氏宗祠,让傅氏文化发扬光大。

  当记者离开傅坟时,村里的热闹一如往常,孩子们在文化广场上跑来跑去。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在家风的烘托下,谁能说他们不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呢?或许,这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血脉与传承……(记者 鞠圣娇)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