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清代诗画大家张问陶出生于聊城,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记者 孙克峰)
“张问陶就出生在冠县北馆陶镇政府驻地,当时是山东馆陶县衙所在地,这一点毫无疑问。”11月28日,冠县电视台党组成员戴敬仁说。
张问陶是清朝大诗人、书画家,一生致力于诗、书、画,造诣精深,是乾嘉诗坛泰斗、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就是比肩唐代李白杜甫的意思。
张问陶还与高鹗是朋友,两人是同年举人,大家熟知的《红楼梦》后40回由高鹗续写一事儿也源于张问陶的记载。张问陶与冠县北馆陶镇(清代山东馆陶县)究竟有多深的渊源?戴敬仁曾在冠县北馆陶镇政府工作多年,对张问陶有较多研究,给出了一个答案。
出生 清代诗画大家生在冠县北馆陶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6月26日,正值清代康乾盛世。
麦收后的两场大雨使东昌府馆陶县西卫运河水形成了大流,这时张顾鉴到馆陶县任知县已经四年多了,同时兼署冠县事。
那几天,他一直忙于巡查卫河堤防,收取税赋,无暇顾及其他。他深知,在馆陶县做官不易,每逢夏季河水就会上涨,防止河水泛滥是县令应做的头等大事。
馆陶县衙(现冠县北馆陶镇)离卫运河不远。在明代,县衙院内有八棵古柏树,高两丈有余,故又叫八柏亭。除左右配房外,还有完全相称的东西两配房六间,是处理一般民事的地方,也是知县审理涉密案件的地方,不宜公开的案件会在这里审理。
县官到异地任职,为免去夫妻异地分居之忧,一般都要带着家眷子女上任,所谓夫贵妻荣,正是由这里来的。上房是知县与夫人就寝的地方,东西厢房便是子女起居的场所了。
这时候,知县家的院子内一片喜气。侍女脚步匆匆,按照接生婆的要求忙碌着——夫人快要生了,老爷在外巡查,家里一切事务全都托付给手下人料理。
时间不长,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传遍县衙内外,夫人产下一子。家人大喜,派人急报正在巡查河堤的张顾鉴。
“知道了。”46岁的张顾鉴应了一声,继续和随员查看水情。这时的张顾鉴也许不知道,他的这个儿子将来会名垂青史。
此前,张顾鉴已有一子,取名张问安,“问”是辈分,那么二儿子应该叫什么呢?出生在馆陶,当地还有陶山,那就叫张问陶吧,以示不忘出生之地。
戴敬仁说,张问陶出生的馆陶县县衙始修于明代,是当时官方统一的建筑风格,可惜的是,这处建筑毁于咸丰年间起义军的战火。
相遇 中举时比高鹗还高出一个名次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6月,张顾鉴任馆陶知县已十年,因政绩卓异,擢升湖北均州知州,张问陶随父母移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
张顾鉴为官清廉,离任时竟然凑不齐去均州的盘缠,得到士人的资助才得以成行,送行的人站满了道路,连马都挤不进去,大家相拥挥泪而别。
虽然张问陶暂时离开山东,齐鲁文化却深深地影响了他。
张问陶祖籍四川遂宁,一家五代人都在外地为官,他的高祖张鹏翮曾任山东兖州知府,祖父张勤旺官至山东登州知府,父亲张顾鉴是馆陶县兼冠县知县,母亲是山东即墨人,所以他言必称山东。
张问陶从小聪明伶俐,10岁就能作诗。他15岁那年,父亲张顾鉴去云南开化任知府,张问陶就用一首诗展现了他的抱负和才华,其中有“三十立功名”“英雄死亦足”“人生不得志,天地皆拳曲”“为天子大臣、上书继臣朔(朔指西汉时向汉武帝自荐的东方朔)”等诗句。
张顾鉴抵云南开化不久,就有人诬告他在湖北任知州时过分宽厚,造成冤假错案,遂被革职。这时,他又患软脚病,其后五年一直留在云南。
此时,张问陶与母亲、哥哥等一家八口还在湖北,因为张顾鉴离职,他们已经没有生活来源,日子过得异常困顿。21岁那年,张问陶离开湖北,第一次去北京,其后娶妻生子。
三年后,张问陶再次到北京参加乡试,以第13名的成绩中得举人,第14名就是高鹗(字兰墅),这样看来,两个人很有缘分。又过了三年,张问陶以第55名的成绩中得进士,进入翰林院,后来担任监察御史。
高鹗却没有这么幸运,那一年他没有中得功名,直到1795年他才考中进士,进入内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
尽管两个人并不在一个衙门任职,却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交往,因此还引起了一段公案。
故事 张问陶证实高鹗续写《红楼梦》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前80回,后40回是高鹗续写的,而揭开这个秘密的人正是张问陶。
有一年,张问陶遇到了高鹗,并写了一首诗赠送给这位同年中举人的朋友。这首叫《张问陶赠高兰墅(鹗)同年》的诗中写道:“无花无酒耐深秋,洒扫云房且唱酬。侠气君能空紫塞,艳情人自说红楼。逶迟把臂如今雨,得失关心此旧游。弹指十三年已过,朱衣帘外亦回头。”
此诗题下有注说:“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此话即成为后人考证后40回为高鹗所作的重要依据。不过,现在已有红学研究专家提出质疑,认为高鹗没有续写《红楼梦》后40回。
还有一个说法,张问陶的妹妹张筠嫁给了高鹗,甚至在《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介绍作家高鹗时说:“早年生活放荡,一度昵一他人遗孀畹君。后娶张问陶四妹张筠为继室。”
这事儿还是源于张问陶的一首诗。原来,张筠20岁时就去世了,张问陶在《冬日将谋乞假出齐化门哭四妹筠墓》诗题下注云:“妹适汉军高氏,丁未卒于京师。”这样,有人就想当然地认为“汉军高氏”即是高鹗,甚至一些著名的红学专家如胡适、俞平伯、王利器、周汝昌等都误以为高鹗是张问陶的妹夫。
张问陶可不知道后来发生的这些事儿,因为他的妹夫叫高扬曾,并不是高鹗。澄清这个谣言的是一个叫胡传淮的人,他是四川省蓬溪人,目前专门研究张问陶。
胡传淮查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叫《洗百年奇冤 还高鹗清白——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的文章,用大量的证据说明了此事,终于理清了张问陶和高鹗的关系。
成就 被誉乾嘉诗坛泰斗清中叶诗冠
1797年(嘉庆二年)秋,张问陶在家丁父忧。这期间,他往来于遂宁、成都、北京,目睹现实,写诗揭露,如《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中有“豺虎纵横随处有”“焦土连云万骨枯”的句子,对官吏们掠夺人民的暴行,以及“万骨枯”社会的悲凉景象做了深刻的揭露。
1810年(嘉庆十五年)7月,张问陶出任山东莱州知府。他赴任后,即栉风沐雨,跋山涉水,深入所辖七邑了解民情,并清理积案,考试童生,奖掖后进。
他为官清正廉明,审理案件及时,且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其断案所下判词,简切透辟,后人奉为典范,曾多次编选印行。
莱州辖区内有的农业减产,有的遭严重水灾,村落萧条,民生困苦,张问陶面对这般现实,痛如切肤。他乃具报请予减免缓交税租,并发放积谷,以赈济饥民。为此事,与上官意见不合,见为民请命,难有作为,郁郁不自得,逾年而病。
1812年(嘉庆十七年)以病辞官,行前,他系念莱州歉收,民有饥馑,便将己之历年积蓄捐谷七百石赈济七邑饥民。
他上辞呈后曾写诗自述:“二十三年指一弹,非才早愧不胜官。云衣久已轻如叶,虎背抽身也不难。”离莱州时,又写诗自白:“绝口不谈官里事,头衔重整旧诗狂。”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愤懑和沉重心情。
1814年(嘉庆十九年)三月初四,病卒于苏州寓所。
张问陶一生致力于诗、书、画,造诣精深,诗作5000余首,今存3500余首,表现了他独特的思想个性和艺术风格。
清人评论其诗“生气涌出,沉郁空灵,于以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是“太白少陵复出”。书师米芾,险劲放野,别具一格。其画不经意处,皆有天然,尤善画猿、马、鹰、鸟等,“墨猴”画技艺尤精。
张问陶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乾嘉诗坛泰斗、清中叶诗冠、三百年来第一人。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