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马先民展示铜铸雕刻技艺即将制作的光岳楼模型.
①②③铜铸雕刻技艺工序。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陈金路摄
熔模铸造、造型、修型、披壳、浇注铜液……在每一道工序中,动动手指,挪挪步子,变换一下姿势都要小心翼翼。工具在手中流畅地移动,热气也在氤氲升腾,多道工序后,关公像、观音像、宝塔钟等铜铸雕刻艺术品便“浑然天成”。
11月25日上午,看着成型的铜铸雕刻艺术品,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高马村已是不惑之年的马先民长舒一口气。“光岳楼的模型已做好,马上就做光岳楼铜铸艺术品,今后将做一批聊城本地文化特色的艺术品。”马先民说。
文化内涵 铜铸雕刻背后是多种艺术的配合
11月25日上午,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高马村,马先民正在对一个铜钟进行最后的组装,而旁边自家铜铸雕刻作坊内,其他工序的制作人员也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整个作坊内,塔钟、马踏飞燕、关公像、观音像、金蟾、十二生肖等异常逼真。
聊城晚报记者发现,无论是在马先民的作坊内还是储藏间内,他和弟弟马先明等人制作的铜铸雕刻,以钟表尤为突出。尤其是其复制的“九层宝塔钟”,原件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全世界仅有一件。他们制作的九层六角宝塔钟为铜镀金镶嵌、钟塔座为八角形,三面均有珐琅表盘,正面为钟表、两侧有温度表和湿度表,还有机械传动和音乐等,可谓高贵华丽,精巧玲珑,古朴典雅。塔钟雕刻细微处,尽显马先民、马先明等马家人的匠心独运和博大的工匠精神。
“在制作艺术铜器的基础上,着力进行铜制艺术钟表的制作。”马先民表示,艺术钟表也可以说是多门艺术组合的巅峰艺术作品。铜制艺术钟表是在制作铜器工艺的基础上增添了珐琅、美术瓷(画珐琅)、彩绘、镶嵌、錾刻、机械传动、音律等多门艺术。马先民介绍,目前,光岳楼的模具已经找到,光岳楼铜铸艺术品的制作正在准备中,聊城铁塔、山陕会馆、水城明珠大剧场等铜铸艺术品也在计划中。
东昌府区道口铺文化站站长郭丹龙说,铜铸雕刻艺术品,看起来非常漂亮,同时,它在制作和元素配置上又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尤其铜铸雕刻技艺,不但凝聚着聊城的历史辉煌,更是中国民间技艺的瑰宝,对它的挽救和保护有着重要价值,能丰富聊城的文化积淀,弘扬民族文化,推动聊城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文明建设和提高民众的欣赏水平方面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东昌铜铸雕刻制作技艺刚刚被收录东昌府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
工匠精神 十三道大工序道道精雕细琢
这么精美的铜器艺术品,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记者内心充满了疑问。
“铜器的传统制作,首先构思设计要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构思设计成熟后,进行模型雕刻,这又是一门雕塑艺术。之后,还要考虑铸造铜器的制作需要进行多次修改,满意后再进行模型翻制模具,进入下道工序熔模铸造,然后造型、修型、披壳。每道工序都要认真细心地完成,方可浇注铜液。”马先民说,浇注的铜液要求也很高,要根据不同艺术作品的类型进行铜质配比,黄铜、青铜的材质配比,最关键的是钟表铜铃响铜的材质配比,根据铜铃的形状、薄厚调试多次才能达到所需的音质。
铸造出铜坯后,要进行铜坯修整、打磨、铜雕刻、錾刻等。不过,想要制作出一件精美的铜器作品,最关键的是这道工序——精修铜雕,它要求工匠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还要有相当高的意志和耐性。
在进行铜雕时,工匠要注意花纹修整,要做到线条清晰、流畅,人物铜器作品要注意面部表情和身体的肌肉线条。要制作出一件精美的铜器作品,各道工序的工匠不但要有艺术追求,还要有耐心。多道工序都要有工匠师的贯穿指导,这位工匠师对13道工序中的每一道都要精通,这样才能制作出一件精湛的铜器艺术作品。
马先民说,东昌府铜铸雕刻技艺主要体现一个“精”字,也就是里面的工匠精神。各道工序的每个工匠都要全身心投入制作,来不得丝毫马虎,否则,前功尽弃。
而一件艺术品的“精美”,体现在多门艺术的精心搭配上,不但要精湛美丽,还要让人耳目一新。
技艺传承 家族技艺传承马家历经十余代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记者翻阅史料发现,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开始采掘露天铜矿,并用获取的铜制造武器、工具和其他器皿,铜的使用对早期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深远。铜能以单质金属状态及黄铜、青铜和其他合金的形态用于工业、工程技术和工艺上。
“铸铜的历史非常悠久,且技术成熟。铸铜的工艺要比锻铜复杂,艺术创作的复原性好,因此适合成为精细作品的材料,很受艺术家的喜爱,尤以人物雕塑最为常见。”马先民说,铜铸起初是陶范工艺,后来转变为失蜡铸造工艺。后期的失蜡铸造工艺,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主要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里浇注熔液,便铸成器物。古代多用此法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战国以后,铸造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现代,失蜡法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
东昌府铜铸雕刻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运河西岸,现在集中在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和堂邑镇等地。道口铺高马村铜铸雕刻制作技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先祖先是经营银器制作,技艺精湛,但因农村受众相对较窄,遂将兴趣转移到铜器上。游历八方,访古迹,求师问友,得益于生性聪敏,巧于手工制作,终有所成,至今历经十余代。
自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因其制作工序繁琐,年轻人没有耐心,再加上销售渠道不畅,许多人转投其他行业,东昌府铜铸雕刻受到冲击,传统精品之作日渐式微。后来,马家传人马先明及其兄长马先民经过潜心探索、积累经验和市场调研,对研发设计、开模、铸造、精雕、鎏金、镀金等手工艺制作技艺进行改进,在传承中华经典的基础上,开发融观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一体的产品。
如今人才培养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能够静下心来钻研学习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多年培养的一道工序上的师傅一旦不干了,心里非常难过,因为培养一个这方面的工匠太不容易了。”马先民说。
据了解,原来从事铜铸雕刻技艺的大部分艺人年事已高,有的弃艺多年,有的心有余力不足,技艺精湛能推陈出新者只有少数。为保护这一古老的工艺和家族文化,马氏后人对原有的设备在不改变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维修加固。原用的熔炉周围准备修建冷却系统。同时,准备建设铸铜雕刻文化陈列室,以图片、音像和实物向世人展示铜雕文化的历史和家族传承。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