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字迹苍劲有力的匾额,充满历史感的老物件,供大家阅读的图书……在东昌府区斗虎屯镇薛李张村,有一座70多年的老屋,房主将自家房子腾空改造,建起了家门口的文化站。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当年曾经是一个地下党的情报站——“冀南军区七分区清平情报站”,不少重要的情报都从这里送出去,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过突出贡献。
豆腐房作俺护 全家送情报
房主李敏善,今年71岁,1966年聊城师范毕业后参军入伍,曾参加过1969年珍宝岛战斗,后在北京工作,十年前在北京退休。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冀南军区七分区清平情报站的红色历史。
在李敏善的记忆里,童年的时光充满了苦难。从小家里穷得吃不上饭,跟着父母到处要饭。1942年前后,自然灾害、疫病加上日军的残暴统治,死人很多,活着的人也都外出逃荒。直到1944年,当时地下党的干部为群众发送粮种和工具,鼓励他们开荒种地,外逃的群众才开始陆续返回家乡。
李敏善的父亲李金台当时被任命为薛李张村村长,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一面抗日,一面开荒种地、重建家园。李敏善家就是冀南军区七分区清平情报站,之所以把情报站安置在薛李张村,因为它偏僻、人少,位置十分特殊,便于与其他县交流情报。当时,李敏善的家只有五间破平房,三间正房给情报站用,两间偏房里住着李敏善全家,兼做豆腐房。在当时,做豆腐一个原因是为了糊口,另外一个原因是卖豆腐要走街串巷,方便和地下党人接头收集情报,便于掩护父亲情报员的身份。
当时,李敏善的父亲李金台负责冠县、临清一带的情报收集,日伪军每次下乡大扫荡,情报站首先知道敌人动向,传递大量情报。当时,情报员白天休息、晚上活动,仅有的交通工具就是两头毛驴。李敏善说,日伪军扫荡时,父亲便带着哥哥李义善提前将毛驴转移到偏僻的原野和树林里,然后就在野外的庄稼地里睡。一年夏天,父亲在送情报的路上遇到了敌人,他快速钻进高粱地,把情报埋到地里,一直等到敌人扫荡完之后,才把情报挖出来。李敏善说,父亲和哥哥曾有两次被包围在日伪军的大合围圈里,但都化险为夷。
老情报员记挂家乡发展
李纪善也是这个情报站的情报员之一,后来参军被分到七分区综合旅,后随刘邓大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前后长期留驻北京,上世纪60年代转业到国有企业。在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冀南军区七分区清平情报站建设70周年座谈会时,86岁的李纪善收到参会邀请,但当时因身体原因,没有亲自参会,但李纪善委托别人送来了一封信,转达了对父老乡亲的问候。
李纪善在信中说,过去的岁月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终生难忘,刻骨万分”。他很记挂家乡的发展,也很想回老家看看,只因年龄太大,不能成行。
永葆本色 情报站变身文化站
随着抗战结束,老屋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李敏善又让它重新焕发出生机。
2005年,李敏善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退休。退休之后,他一心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后来打算把老屋打造成一个文化站。2014年5月,“老屋文化站”落成。文化站里除了藏书,还有一些老物件:老纺线车、老织布机、老耧车、老照片以及图书、书画、对联匾额等。李敏善说,这些老物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们懂得和接受老一辈人崇尚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落成典礼当天,毛泽东的侄女毛小青同志、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任长龙、中国国家机关的老同志以及湖南韶山、山西太原、河南安阳及山东菏泽、泰安、济南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还有来自聊城市、区、县、镇以及周围的乡亲参加。
李敏善老人在书法艺术上造诣颇深,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他致力于毛体书法的研究,潜心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研读和临习,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大型展览。在“老屋文化站”里就收藏着他自己亲自书写的春联、出版的《中国春联书法集》等著作作品。老人至今还保留着义务为村民手写对联和“福”字的习惯,每年春节前,村民都习惯了到老屋领取新一年的祝福和吉祥。
“有了‘老屋文化站’,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观摩书法、学习文化、交流时事,村里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爱读书、比素质、改陋习的多了,喝酒、打麻将、不文明的言行少了。”薛李张村支部书记李乐善欣喜地说。
在今年建党95周年到来时,李敏善在老屋组织村里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老人激动地说:“做一名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合格党员,就要从每一件有意义的事做起。”铮铮数语勾勒着一个老动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优良本色。(朱玉东 席 真 周桂芬 耿丙铸)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