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乡村旅游要发展 六个方面要“联姻”

2016-09-21 09:34:00 来源: 聊城晚报 作者: 孙克峰

  旅游产业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旅游业和社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农业提供资源,旅游提供服务。

  因此,来自聊城市旅游局的调研报告建议,发展乡村旅游要与城镇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平原绿化、我市旅游线路策划、我市气候特点以及各种政策保障相结合。

  结合城镇化:

  乡村游应直接带动

  农村就地城镇化

  调研报告中说,发展现代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应当通过内需型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拉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质量全面提升,推动乡村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提升和保证农民的基本财产权利,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直接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增值、农村就地城镇化,这是推进人、产业、乡村环境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些村庄及部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消亡。因此,在聊城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应有选择、有重点地保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要借助发展乡村旅游这一契机,吸取盲目开发的教训,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从留存历史、保存记忆的角度,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古墓、古桥等名胜古迹分等级进行立法保护,延续保护我市的文化根基和脉络。要把文化作为规划的灵魂,在保护文化的同时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挖掘出来,打造成品牌,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结合基础建设:

  乡村游载体建设与农村

  供水供暖供气规划结合

  调研报告中说,在“一区一圈一带”的发展战略下,我市要着力发展与乡村旅游息息相关的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而与之相对应的乡村旅游主要涉及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较差,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此,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可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制定乡村旅游规划,优先选择那些交通比较方便的村庄作为景点、景区。

  要把乡村旅游载体建设与农村供水、供暖、供气规划相结合,杜绝浪费和重复建设。要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行动和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探索市、县、乡、村和农民合理分担垃圾处理费用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有效解决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差的问题;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推广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地热能在农村的使用;建设游客服务咨询中心、急救中心,扩建停车场,改善乡村道路,增添旅游公厕,通水、通电、通邮,开展广播电视及信息通村入户工程,把乡村旅游点建设为无障碍旅游区;要以乡村休闲度假居住设施为重点,重视购、食、娱等高附加值要素的发展,把到山东最想品尝的100种美食、最想购买的100种商品涉及聊城部分纳入全市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进一步做强、做优,让游客既玩得尽兴,又满载而归。

  结合平原绿化:

  把平原绿化重点

  放在乡村旅游景点景区

  加强平原绿化,是改善乡村旅游环境的需要,也是建设美丽聊城的需要。要把平原绿化的重点放在乡村旅游的景点和景区,多植树、植好树,让景区、景点置于绿树林荫掩映之中。

  调研报告建议,串联森林公园。我市境内有8处森林公园,其中包括总面积10128公顷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东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总面积1038公顷的省级高唐清平森林公园,总面积727.53公顷的莘县马西森林公园,以及聊城植物园森林公园、聊城马颊河森林公园、聊城市中心苗圃森林公园、茌平县古漯河市级湿地公园和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把这些森林公园当成一个个的点,用平原绿化这根线串引起来,真正做到“点线面”的结合,届时聊城将成为济南名副其实的“西花园”和冀鲁豫三省交界的重要节点城市。

  调研报告还建议,适时启动绿道建设。黄河、京杭大运河、徒骇河、马颊河等多条河流穿境而过,阡陌纵横,非常适合绿道建设。特别是在当前各种绿色出行方式正在成为一种潮流的形势下,更应加快绿道建设。可在河流、道路两旁多植树、多绿化,为绿色出行者提供更多的去处和漫步休憩的空间。

  结合线路策划:

  将乡村旅游景点

  和其他景点优化组合

  乡村旅游线路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发展乡村旅游,要全面整合资源,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按照资源特色和区位关系,将乡村旅游景点和其他景点进行优化组合,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调研报告建议,整合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整合市区南关桥、龙堤、中华水上古城、光岳楼,京杭大运河,山陕会馆,湖滨公园、腾龙广场、水城明珠大剧场、名人岛、湿地岛等水上游景点和城郊东昌湖南岸渔家乐、姜堤乐园、南湖湿地公园等乡村旅游景点,形成“休闲水城·逍遥乡村一日游”。在此基础上,整合有关县(市、区)乡村旅游点,“休闲水城·逍遥乡村二日游”线路。

  调研报告还建议,整合黄河、运河文化旅游线路。黄河带旅游线,以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马西林海等平原森林为核心,带动黄河周边旅游景点,包括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阿胶养生文化苑、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纪念馆、马本斋纪念馆、马西林场、中华第一梨园、鳌头矶、舍利塔、黄河故道遗址公园桑园等。运河带旅游线,以临清、东昌府区、阳谷为核心产品带动运河周边旅游景点,包括鳌头矶、舍利塔、中华水上古城、古运河、堂邑文庙、葫芦村、光岳楼、铁塔、山陕会馆、东昌湖夜景等。

  另外,调研报告建议,加强区域乡村旅游合作。加强与济南、泰安、济宁合作,打造山泉水圣乡村旅游线;聊城阳谷联合济宁梁山、菏泽郓城、泰安东平,打造水浒乡村旅游产品,实现区域间无障碍旅游,开辟无障碍旅游“绿色通道”,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达到共赢共荣的目的。

  结合气候特点:

  分类别分季节规划设计

  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调研报告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我市乡村旅游要与这种气候特点相契合,科学设置旅游旺季和淡季,分类别、分季节规划设计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形成季季有看点、四季有节会、全年持续发力的乡村旅游梯队。

  既要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各种采摘旅游,又要依托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发农耕、传统纺织、婚嫁等民俗文化旅游,让乡村旅游具有更强的参与性、趣味性和文化味。再者,聊城作为全国18个“中国温泉之城”成员之一,也是山东3个“中国温泉之城”之一,这张新的城市名片将在冬季的乡村旅游占有极大比重。诸如有着“省级文明村”等诸多旅游资源的冠县前社庄村,就有着丰富的地热井资源。建议当地政府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加大开发力度,让百姓切实分享服务业带来的红利。

  结合政策保障:

  允许社会资本

  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业

  调研报告建议,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鼓励专业农户、家庭农场、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参与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推进连片开发规模化经营。支持景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允许社会资本采取承包租赁、合资合作、托管经营等形式,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业。

  建立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机制。要坚持“产业链本地化”的原则,还要坚持“经营者共生化”的原则,即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外来经营者和本地经营者通过提供不同等级和类别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的旅游市场,分工合作,互相依存,尽力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制定税收、补助、贷款等财政手段上的优惠和扶持。新开办的乡村旅游项目,按照规定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对经营采摘、观光农业的单位和个人,其直接用于采摘、观光的种植、养殖、饲养的土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实行一事一议,纳税人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定期减免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落实好旅游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扶持政策。落实旅行社代理经批准的机关事业单位公务活动中的交通、食宿、考察等事项的政策。

  建立信息平台。推进乡村的信息化管理建设,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信息系统,开通服务热线,提供交通路线、旅游信息等服务;如由行业协会、村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配合相关部门,对本地乡村社区产品进行挖掘、包装、整合,开展节庆活动对民俗旅游进行宣传促销;建立乡村旅游网站,并实现各乡村旅游点、周边景区、旅行社等网站的链接,免费为分散的乡村旅游经营农户提供展示平台。 (记者 孙克峰 通讯员 胡海涛)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