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平地一声惊雷起,星星之火始燎原。1928年1月,山东党组织在阳谷县定水镇坡里村坡里教堂发起了坡里暴动,打响了齐鲁大地武装起义、抗击反动军阀统治的第一枪。6月25日,记者走进坡里村,走进坡里教堂,在现实与历史中,感受共产党领导山东第一次武装暴动的刀光剑影。(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王尚斌 王宁)
两扇大门 圈出屈辱租界
走进坡里村,一座青砖碧瓦的古老建筑格外显眼,这就是坡里教堂,这座建成于1889年的哥特式建筑,历经风吹雨打,早已残破不堪。
坡里教堂坐北朝南,两扇古老的黑漆木钉大门格外厚实,历经沧桑古老而沉重,门上凹凸不平,还有不少孔洞,据村里人讲,这就是当年坡里暴动时留下的刀痕和子弹痕。大门上方有阳文隶书的红色“天主堂”,大门前左右两侧分别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坡里暴动旧址”,另一块是1978年立的“东临地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左上方挂有“阳谷县政府国防教育基地”的铜牌。从大门的碑牌和众多文字,足以让人们品味到这座青砖碧瓦的建筑透出的历史痕迹。
据记载,整个教堂共分前、中、后三个院落,迎路将三院落前后相连,教堂建筑包括大教堂(可容千人)、神鼓楼、修士楼、修女楼、育婴堂、修道院、孤儿院、老人院等8栋相互连接、错落有致的二层西式洋楼,进而形成了青砖碧瓦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教堂的门窗上方均是拱形,其中,5座三层碉堡楼与两层群楼相间。特别是两层楼楼顶平台均建围墙,可通四周,人走在上面可观看外面的风景。如今,坡里庄教堂早已是破落不堪,钟楼的塔顶已经倒塌,其他建筑都因年久失修而摇摇欲坠,但是,我们还是能看到当时的盛况和规模。
据《聊城地区志》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德籍神甫安治泰和奥籍神甫福若瑟到阳谷县坡里庄传教,次年购地建堂,光绪十五年(1889)教堂建成。从此,坡里村成为天主教在鲁南传播的大本营。到1904年,鲁南已经有23000名天主教徒,后来更是上升到20多万人。坡里教堂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安治泰和福若瑟初到时,此地天主教徒的圣堂还是一个用高粱秆搭建的简易小土屋,此后这里逐渐形成一个包括哥特式大教堂、修士楼等8栋西式洋楼的宏大建筑群。至2001年底,教堂现存房间200余间,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
当时传教士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保护下获得某种畸形繁荣,一些传教士在中国领土上横行霸道,自觉充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他们窃取情报、霸占良田、掠夺财富、包揽词讼、欺压百姓,在遇到民教纠纷时,地方官员不敢得罪洋教士,而做出有利于教徒的判决。一些人为了能够打赢官司而匆匆受洗入教,甚至有些地方流传着“不打官司不入教”的民谚,更有甚者,一些地痞恶徒趁机入教,他们仰仗打着天主教的保护伞,在民间横行不法,而洋教士却一味包庇。当时,德国天主教士经营坡里教堂,役使佃农耕种上千亩良田,教堂还建有5座三层碉堡楼,两层群楼149间,占地50余亩,还修筑了坚固的垣墙,并且拥有打手护卫队,使用的都是德国枪支,三百多个房间互通,易守难攻。那时教堂就像洋人的“租界”,他们除以所谓“教义”毒害人民身心外,还积极“参政”,勾结官府,挑词架讼,欺压百姓,早就恶名远扬。教堂附近的地主豪绅投靠洋人,为虎作伥,横行霸道,欺诈百姓,人民对教堂深恶痛绝。
一声枪响 点亮星星之火
坡里以东的郭店屯、九都杨一带,是贫困农民集中的地方。在共产党员杨耕心、赵以政等宣传发动下,这里农民的觉悟日益提高,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拆毁教堂、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口号。当时,阳谷韩庄一带有一支韩建德领导的打击土豪劣绅的农民武装,后来杨耕心与韩建德建立了联系。杨耕心阐明共产党的主张,韩建德表示愿意跟共产党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杨耕心、聂子政的具体指导下,由韩建德部和农会会员组成了近百人的骨干武装。
1927年10月中共东昌县委(又称鲁西县委)成立后,根据省委指示和鲁西政治、经济形势,决定在坡里举行武装暴动。1928年1月14日晚,韩建德、聂子政率领暴动队伍利用教堂晚上“晚祷”、教徒可自由出入的有利时机,一举攻进并占领全部教堂,将二三百人的护院、打手、主教、修女及教徒集中控制起来,缴获长短枪四五十支、子弹万余发、银元2.7万元、粮食数千担及盐、煤油等大批物资。次日,王寅生、张干民和杨耕心等迅速赶到坡里,经过商议,成立了“东临地区工农革命委员会”,组建了以韩建德为总司令的领导机构,县委委员聂子政代表党组织处理军中事务。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老百姓。“东临地区工农革命委员会”发布《告民众书》,开仓放粮,赈济百姓,阐明政治主张和革命道理;收缴地主豪绅枪支,号召民众动员起来,一齐为推翻黑暗的统治添把力量。
打击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建立民选政府,共产党在群众中迅速树起了威信,很多青年当场就报名参加暴动队伍。短短几天,各地农协会员聚集起四五百人,要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坡里暴动的枪声震惊了反动统治阶级,阳谷县知事王加桢闻讯惊死。东昌道尹陆春元立即向张宗昌禀报,并急调12县的军警及地方民团共四五千人火速开赴坡里,包围了教堂。随后,阳谷县警备队长郭敬修率兵百余人进攻教堂,但是起义军作战勇猛,生擒了郭敬修,其他士兵四处逃窜。陆春元随后接连派出盛思本、杨万顺赴教堂与起义军“讲和”,但两人都被起义军首领枪毙。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陆春元,他调动大军继续围攻教堂,但结果却是屡战屡败。无奈之下,陆春元向张宗昌求救。张宗昌派出一支配有钢炮、迫击炮、机关枪等先进武器的2000人队伍赶赴坡里。在双方后来的交锋中,起义军虽然在战斗中英勇顽强,重创敌人,但是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战略转移迫在眉睫。2月7日晚上,暴动队伍被迫撤出教堂,于黎明前经堂邑到达冠县,遭到直隶军务督办褚玉璞部的堵截,终因损失严重,被迫解散。
百年记忆 信念薪火相传
“坡里暴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最早的一次农民武装暴动,对鲁西地区和全省武装斗争的开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极大地震慑了反动统治阶级,使饱受欺压的劳苦大众看到了希望。共产党人打天下,为老百姓谋福利的理念就像一颗火种一样,洒在了这片土地上,指引着我们后代这些共产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定水镇镇长李继帅告诉记者。
解放后,坡里教堂成为“建国学”,这里一度成为干部进修的地方;后来,改为“阳谷师范”、“阳谷三中”、“阳谷六中”、“阳谷小学”,当时的坡里中学规模很大,足有1000多教师和学生;如今,坡里教堂的一部分已经重新整修,改为坡里小学。作为坡里暴动旧址,周边村镇的小学生们经常会来此聆听战斗故事,感受战斗的刀光剑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逝者已去,精神长存。“坡里暴动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和坚强决心,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许多革命先烈在坡里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学习他们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形成强大正能量。”坡里村村支部书记张金清告诉记者,为提高党员质量,优化党员结构,坡里村严格把好党员入口关,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每次党员纳新,村支部都要给他们讲述坡里暴动的事迹,鼓励他们学习先烈的革命斗争精神。如今,坡里村已有党员43名,党员队伍呈现年轻化、知识化的良好发展趋势。
一声枪响,一种信念;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盏明灯。近年来,坡里村和定水镇遵循坡里暴动精神,严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便民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了丰富村里的文化生活,70岁的老党员丁世栋带头学习腰鼓、广场舞,然后教会大家,并组织、导演各种演出和比赛;其他党员也纷纷为村民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咱村里的党员个顶个都是好样的。”村民们纷纷翘起大拇指。
一座古老的建筑透露出百年前的刀光剑影,一座承载聊城红色记忆的教堂难忘历史风云的峥嵘岁月,坡里暴动,这是共产党人不惧强权的战斗名片、是共产党员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前赴后继的象征;亲历者虽早已远去,热血沸腾的战斗故事,却被村民们常常讲起;革命火种的点燃,让后世的党员们难以忘却……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