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蔬菜直供北京 明年采购额预计30亿

2015-11-23 10:36:00来源:聊城新闻网作者:

  从今年11月份开始,每天都有一个小车队从聊城出发,车上装满新鲜的蔬菜。

  聊城是一个蔬菜大市,瓜菜菌总产量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蔬菜多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但他们运输的蔬菜,对聊城有不同以往的意义。

  它意味着,聊城农产品开始直供北京超市、酒店、社区等高端市场,而不再是直接进入农贸市场。

  据了解,这是聊城市农委及中国(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与北京首农集团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菜篮子工程”的合作。

  中国(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李乃和表示,蔬菜进京,明年的目标是达到30个亿的采购额。

  实现基地直供超市,可以解决买难卖难、卖贱买贵最后一公里问题,开辟出聊城安全农产品进京入市的绿色长廊。

  记者 刘敏

  现实:聊城蔬菜进入北京市场 明年采购额将达30个亿

  2015年8月1日,中国(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与北京首农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10月18日,双方签订了农产品供应协议。11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山东聊城安全农产品北京行发车仪式。

  这标志着,北京向聊城敞开了安全农产品入市的大门,拉开了聊城安全农产品进京的序幕。

  “现在,运往北京的有黄瓜、西葫等六七种菜。”中国(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李乃和说,目前,聊城一般每天发出六七辆车,蔬菜总量有四五十吨。

  李乃和表示,聊城作为北京的菜园子,区位优势非常突出。聊城距离北京不到500公里,新鲜蔬菜五六个小时就可运到北京。

  “白天收菜,晚上就到北京了。”李乃和说,北京有2000多万市民,首农集团承担着700万人的蔬菜供应,占了北京蔬菜市场三成的份额。按合同约定,首农集团明年在聊城安全农产品的采购额预计达到30个亿。

  “‘聊城安全农产品北京行’活动,让聊城农产品可直供北京超市、酒店、社区等高端市场。”李乃和表示,使大量聊城安全农产品直接进军北京高端市场,相当于开通了聊城安全农产品到北京市民餐桌的“直通车”。

  优势:瓜菜菌产量多年全省第一 开辟农产品进京绿色长廊

  聊城是全国农业大市,中国蔬菜第一市。粮食总产连续三年跨上百亿斤台阶,瓜菜菌总产150万吨,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聊城用不到全国1/1000的土地,生产了全国1%、山东1/8的粮食,全国2.5%、山东1/7的蔬菜。

  记者从市农委综合科获悉,近年来,我市瓜菜菌种植面积稳步扩大,2014年瓜菜菌播种面积达到370.8万亩,产量1602.3万吨,产值185.1亿元,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1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播种面积64.6万亩,大中拱棚播种面积122万亩,小拱棚22.8万亩。其相关负责人表示,蔬菜产业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引领聊城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所以说,聊城安全农产品进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打造北京菜篮子,聊城作为菜园子,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莘县、阳谷的蔬菜运到北京,以往有4至7个环节。现在,这种模式蔬菜可从田间直接到直营店。”李乃和说,过去农民收益少,蔬菜流通的环节大于基地环节。

  李乃和告诉记者,发车仪式是聊城安全农产品北京行活动的起步,接下来他们要组建100辆车的运输队伍,面向全国招收4000名营销人员,建立200个北京旗舰店,开辟出聊城安全农产品北京行的绿色长廊,实现基地直供超市,建立起从种子到餐桌全过程封闭式链条。

  保障:全省首个市级可追溯平台 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控制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食品的消费正在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对农产品供货速度、品种、质量和安全等问题愈加关注,对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和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在农产品生产区域,由于缺乏完整的产供销链条,销售难的情况经常出现,产品积压、抛售甚至烂掉的现象时有发生,广大农民急需建立一条有组织、有秩序、高效快捷的畅销渠道。

  中国(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就是聊城安全农产品北京行的供应平台。

  在“聊城安全农产品北京行”活动中,聊城将利用各大城市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倒逼机制,实现我市进京农产品产地自检,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推进聊城净菜进京,进而走进全国各大城市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聊城已建立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600余家、绿色食品协会会员单位30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余个。

  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聊城市农委担负着政府监管的主体责任,主要承担基地生产标准化、安全检测和可追溯的职责。

  通过地方政府立法,禁止高效农药使用;建立联合执法机构,严厉打击违规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实行农产品三级检测和索证制度,建立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

  目前,聊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平台是全省第一个建成的市级平台,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投入品监管、运输环节农产品监控为一体,将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贮藏环节实施全程可追溯管理,真正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

  困难: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蔬菜信息准确性差

  目前,蔬菜价格波动频繁,价格“过山车”现象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蔬菜商品的属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蔬菜生产需要一定周期,且又具有鲜活易腐,不易贮存的特点,这种特有的商品属性,决定了蔬菜均衡化上市的难度非常大,而全国范围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更增加了市场均衡化供应的难度,极易发生供求关系不平衡而出现价格波动。

  二是蔬菜生产和流通主体抗御风险的能力差,交易方式落后,基本还是沿袭传统的现货交易,看货议价,随行就市,高进高出的原始交易方式,一旦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变化,蔬菜价格就发生波动。

  目前,蔬菜信息的准确性差,不能满足政府管理和蔬菜生产、流通的需要。蔬菜生产者和经营者需要的是当下的信息和后市的市场预测,而目前的蔬菜信息除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外,时效性不强,对生产和流通的指导性不大。

  信息的时效性差,使得农业部门在市场变化风云莫测的今天,尚不具备在对后果负责的前提下发布指导性种植意见的能力。

  而且,目前蔬菜流通的主体基本都是随着蔬菜产业发展,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蔬菜经纪和经营的菜农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化程度存在天然不足。

  在蔬菜批发环节,80%以上的经销商是自然人,即使是法人,基本也是合伙制和家族制企业,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零售环节,除了超市和个别直营店外,在农贸市场,基本都是个体商贩。

  蔬菜流通组织化程度低,使蔬菜流通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差,流通效率低,费用高。同时蔬菜标准体系建设的不完善使蔬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蔬菜品牌难以推广,妨碍了电子商务,订单农业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

  未来:由蔬菜大市向强市转变

  记者从市农委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土地流转,加大结构调整工作力度,促进了全市蔬菜产业趋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全市蔬菜规模经营呈现出新的亮点。

  目前,各县(市、区)以瓜菜菌保护地栽培为重点,大力发展冬暖式大棚、大拱棚、层架式菇房等先进农业设施,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聊城蔬菜生产已初具规模,多茬种植、立体种植、间作套种模式已处于成熟阶段,茬口搭配趋于合理,蔬菜品种上市期分布趋于合理。菜菜间作,一年两种两收、三种三收面积逐年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增加。

  但是,也还存在产业支持力度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市农委综合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现代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农民的共识,农民普遍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但启动资金一次性投入大和调地难等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

  同时,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还不够。聊城大部分菜农,仍以自发式生产为主,菜农凭自己的经验种植,先进技术的推广面小、作用发挥有限。

  另外,聊城优质瓜菜菌产品不少,蔬菜品牌小、乱、杂,缺乏像寿光蔬菜那样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蔬菜品牌,导致优质不优价,影响蔬菜生产效益。

  所以,聊城蔬菜产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是抓好两个转变:一是要由传统的蔬菜产业向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要由蔬菜大市向蔬菜强市转变。

  下一步,聊城结合自身自能,还要进一步积极搭建平台,为农民与市场牵线搭桥,大力倡导订单农业,直销直供的方式,积极开展针对大中城市机关、学校、厂矿、企业食堂和连锁超市的配送直供业务。

  同时,培育建立一套强大的中介组织和营销队伍,进一步开拓大中城市的销售市场。组织企业、基地赴瓜菜菌重要销地大中城市骨干批发市场,举办大型产品推介和招商活动,广泛吸纳客户资源。(聊城新闻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乐涛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