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徐兰芳的“账本”,她不识字,虽然只是一些数字,但徐兰芳心里都清楚。
人民网宁波2月9日电 这几天,在浙江宁波,一位66岁村妇还钱报恩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在网络上引发关注,感动了很多人。2月6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出了新年第一笔最美浙江人奖励,共5000元,要奖给她,却被她婉拒。她说,这些钱留给更需要的人。
这位66岁的村妇名叫徐兰芳,家住鄞州区塘溪镇塘头村。当年,徐兰芳从江苏泰州远嫁到塘头村时,丈夫家里的经济状况很差,全靠夫妻俩苦苦支撑,做点小本生意,起早贪黑把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拉扯大。2002年,徐兰芳的丈夫患上了尿毒症,为了给丈夫换肾,徐兰芳虽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但还远不够手术费用。
村里、镇里也帮她募集了四五万,剩下的手术费徐兰芳就只好硬着头皮在村子里到处借。当时,很多村民不管家里条件如何,二话没说就掏出钱来帮她,你一百我五十,总算凑足了手术费。
一位龚姓村民告诉记者,当时听说徐阿姐家遇到了困难,就随手塞给了她50元钱,自己压根儿就没想让她还。
做完手术后,徐兰芳的丈夫恢复得还不错,但好景不长,后来出现了术后并发症,每天要吃药,一个月光吃药就需好几千元,多的时候上万元,全靠两个女儿承担。
但是,女儿的家庭条件也不好,后来,镇政府送来了2万元善款,帮助她家渡过难关。
徐兰芳腿脚不好,没法下地劳动,平时就上山挖笋挑出去卖,有时搭上好心人的车到老远的水产市场批发点海鲜,带回家里晒干了卖,贴补家用。身患疾病的丈夫,也没法干重活,在镇上的厂里做门卫,直到病重入院前仍在上班。
两年前,徐兰芳的丈夫因病去世。去世前,丈夫对徐兰芳说:想办法把治病的钱还上,不要忘了那些好心人。
如今,儿子毕业工作了,家里的经济也比以前宽裕了点。今年春节期间,徐兰芳就琢磨着挨家挨户上门还钱,能还多少就先还多少。
从正月初六开始,66岁的徐兰芳推着一辆手推车,车上放着一箱箱八宝粥,揣着15年前的账本,在村里挨家挨户还钱,并送上一箱八宝粥表示感谢。
“问谁借的钱,借了多少,15年前我都一一记在账簿上,一共26户村民,4650元钱。我从大年初六开始就挨家挨户去答谢,现在已经走了17户。”徐兰芳告诉记者。
当年曾资助徐兰芳50元钱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7日那天她回到家,看到饭桌上放着一箱八宝粥,还有50元钱,一问才得知是徐阿姨送来的,第二天她就赶紧把东西还了回去。
2月5日傍晚,鄞州区塘溪镇塘头村村民王姐在朋友圈发了条令人眼眶泛红的消息:一个阿姨推着手推车站在我家门口,见到我开门,二话不说就给了我一箱八宝粥和一百块钱。她把钱塞我手上,跟我说这是她和她老伴15年前欠的债,15年前她家里遇到了困难,村里好心人你50我100地凑了钱接济她家,让她家里渡过了难关。
“看着她推着手推车远去的背影,有些许感动,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更多的是心疼。所以就码字记录下了这一刻。”王姐在朋友圈这样写道。
如今,徐兰芳在村里摆了个小摊,卖点鱼干和笋干,村里帮她减免了不少摊位费,当地有关部门也为她办理了低保。
剩下的债务,她说:“慢慢还,自己还不了,儿子接着还。”
徐兰芳说,钱还了,恩情不能忘了,这个账本要留给后代,告诉他们,上面记的可都是恩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宁波市鄞州区,像“念恩大妈”徐兰芳这样被争相传诵的感动人物还有很多,如“小巷总理”俞复玲、“造桥女孩”严意娜、“支教奶奶”周秀芳、“最美警察”陈怡、“宁波妈妈”张亚芬等,汇集成一股股温暖城市的爱心暖流。(陈金莲、续大治)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