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聊全国人大代表窦延丽返聊 向大会提交议案3件建议2件

2018-03-23 14:31:00 来源: 大众网聊城频道 作者: 侯晓

  全国人大代表窦延丽。

  大众网聊城3月23日讯(记者 侯晓 实习生 郭淋淋)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圆满闭幕。目前,住聊全国人大代表均已返回工作岗位。3月22日,来自聊城教育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窦延丽向大众网记者分享了参会期间所提议案和建议。

  议案:

  单独核定教师编制 加快配备保障教育发展基本需求

  窦延丽认为,近年来,在教师队伍的补充过程中,编制部门按照“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总体测算整个县市区的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后,确定可以增加的编制数,导致整体超编的县市区,教师短缺,但无法补充。

  编制部门按照“退多少补多少”的原则下达补充数量,既没有充分考虑新建学校的需求,更没有考虑教师年龄结构、农村部分小学班额较小等问题,完全按整个县市区的师生比测算,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例如,山东聊城东昌府区近年来为保障教育发展,积极争取各级编制部门的支持,增加教师补充数量,2012-2017年,共补充编制内1618人;但因城市规模扩大,适龄人口激增,城区新建学校较多,教师需求激增。同时,农村学校布局分散,班额较小,教师短缺问题依然突出。

  目前,全区在编教师6753人,根据最新学生数量核算:高中缺编116人;城区初中超编122人;城区小学缺编685人;农村初中超编305人;农村小学缺编439人,综合核算,总体缺编813人。如果高中按走班制增加1/3编制核算,则高中缺编392人,综合核算,总体缺编1089人。

  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石,必须予以保障。窦延丽建议,建议根据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将教师编制单列,由县级政府确定每年的招考数量。

  议案:

  将聊城、菏泽两市纳入国家贫困革命老区扶持范围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是横跨冀、鲁、豫、苏、皖五省接壤区全国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联系山东、华中、华北和延安的枢纽。聊城、菏泽两市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区党委、冀鲁豫(平原)分局和军区、行署机关就先后设在今聊城市莘县的红庙村一带,被誉为“华北小延安”。

  刘少奇、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曾在这里指导过革命斗争,万里、宋任穷、陈赓、黄敬、杨得志、苏振华、王任重、杨勇、陈再道、段君毅、崔田民、曾思玉、马本斋、赵健民、徐运北和田纪云等曾长期在这里工作、战斗和生活。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心区的聊城、菏泽两市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这一带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多次变动及地处省际边界等原因,作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心区的历史地位不被广为认知,甚至被遗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冀鲁豫老区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心区聊城、菏泽两市所属的县(市区),因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相当部分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

  将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心区的聊城、菏泽两市革命老区有纳入国家贫困革命老区扶持范围,这是聊城、菏泽两市革命老区人民的共同心愿。为此,建议将聊城、菏泽两市纳入国家扶持贫困革命老区的政策和规划范围,享受革命老区相关优惠政策,并纳入中央财政贫困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范围。同时,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外优惠贷款等资金时,对聊城、菏泽两市参照中部地区政策给予倾斜。

  议案:

  让聊城等市享受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优惠政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着眼全国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山东聊城、德州、滨州和东营等周边毗邻地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在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农产品供应、生态建设、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能源资源保障、优质劳动力输送、生活必需品供应等方面打造协同发展区,实现协同共赢。

  目前,在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等四市已被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在产业承接、生态建设等方面打造协同发展区。同时,聊城、德州、滨州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2+26”城市,承担着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艰巨任务。但是,聊城等市目前均未享受京津冀地区优惠政策。为此,窦延丽建议,国家发改委支持山东省聊城等市享受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应政策。

  建议:

  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 增强教师岗位吸引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等政策,使教师队伍待遇不断改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是,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近年来各行业比较中,教师职业的优势不明显,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突出表现为教师不断加入公务员招考的队伍,农村教师一心调入城区工作。从教师工资待遇上说,虽然实现了教师工资不低于,甚至于高于公务员工资水平,但是每年都有部分已经考入城区公办学校的教师参加其他机关事业单位招考,而且只要入围,义无反顾地离开学校,这充分说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仍然不强。

  就农村教师来讲,上世纪90年代前期,农村教师工资高于城区教师工资,而且偏远乡镇教师工资比其他乡镇再高一级。从1994年分税制开始,县乡两级财政切块,导致因乡镇财政困难农村教师工资不仅发放不及时,而且工资水平与城区差距越拉越大,到2002年4月份,才纳入县本级财政统一发放,但不同的乡镇之间仍标准不一,并均与县本级财政保障的城区学校教师之间差距较大。

  到2010年1月,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才和城区教师真正持平;为激励农村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干事创业,国家出台了给予农村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专项补助的政策,但相对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由于学校布局问题,大多数学校幼儿园不在镇驻地,甚至距离镇驻地较远,没有公交等交通保障,一样的补贴标准,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同时,专项补贴资金占工资收入的比例过低,在农村学校工作25年,每月专项补贴仅440元,不足月工资的十分之一。再加上孩子上学、医疗等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城区,而且在接受培训、与名师学习交流等各方面,个人发展机遇不如城区教师多,个人专业成长快。各种因素叠加,导致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不足,优秀人才难以留得住,现有教师教育教学干劲不足,职业倦怠问题突出。

  对此,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中小学,尤其是农村教师待遇,中小学教师整体工资水平高出公务员工资20%以上,农村教师专项补贴达到教师工资的20%左右,按照与城区的实际距离、交通条件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放标准,确保条件越差、距离越远的学校教师补贴越高,增强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

  建议:

  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义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重视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此时,正处于所谓的“叛逆期”、“违拗期”,与父母、老师的沟通不通畅,自我排解能力有限,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很多青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失去花季的生命。

  为此,窦延丽建议,将心理健康单独列出督导评估体系,确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在初中以上学校配备较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较大的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及时地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诊断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心理理论的培训。小的心理障碍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解决,大的心理问题,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诊治。要求各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加强研究工作。

  创建活动平台,为中学生提供释放心理压力的空间,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创建各类活动场所和机会。同时,社会要更多地开放青少年宫、学生德育基地等地方;社区要开展青少年照顾工作,为中学生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活动空间,在假期组织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对问题青少年开展帮教工作,消除不和谐的隐患。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全方位普及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宣传工作;学校牵头组织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地为家长开展讲座,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烦恼,减少代沟,使学生的支持系统更加完善,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