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jpg'

空中看变化精彩新聊城 宜居宜业篇

2017-10-10 09:45:00 来源: 聊城日报 作者: 赵宏磊 叶晨雯

  一方土地,一种情怀;一座城市,一个梦想。

  迎着朝霞,城市街景倒映在东昌湖的潋滟波光里,一池碧波水天相接,依旧无法完全映射出8715平方公里的广袤。

  沐着晨光,大运河缓缓流过,诉说着曾经的沧桑,见证着640万人民在这里,用奋斗的星火,燃烧出一片崭新天地……

  这座古老的城市,如一个迎着朝阳奔跑的青年,敞开胸怀拥抱“一区一圈一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机遇,构筑“五化协调示范、生态发展典范、区域交通枢纽、三省交界中心”城市愿景,描绘“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壮丽画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五年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功通过国家卫生城复审,城乡环卫一体化、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等等,不断增强着民生福祉;城乡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事业全面进步……我们不仅看到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活力,更看到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笑脸!

  1 大框架,绘就发展蓝图。

  宜居宜业,是城市发展的梦想。然而,长期处于山东经济“船尾”的聊城,后发赶超的压力犹如泰山压顶。小城市,大发展,路在何方?

  沧海横流,首在掌舵。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理清发展思路,大手笔谋划生态宜居城市,在“一城四区”竞相发展的态势下,确定中心城区形成“一城、五区、多组团”的空间结构,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和“聊茌东”都市区发展规划,突出水城特色,编制完成全域水城等系列专项规划,加快大外环建设,实施三河三湖连通工程,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全方位拓展了发展空间。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的同时,聊城高点定位,从更高层面抢抓更大发展先机,将目光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放眼国家重大发展机遇期顺势而为,抢抓“一区一圈一带”的战略机遇,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牢牢把握推动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路桥修到哪里,城市发展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柳园路等城市主干道完成改造,财干路等断头路彻底打通,湖南路徒骇河大桥建成通车,背街小巷完成整治,启动全市农村“户户通”硬化路工程……近年来,一系列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纷纷上马,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篆刻着城市发展的里程碑。

  2016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25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209公里,居全省前列。德上高速聊城至夏津段竣工通车,莘县至南乐(鲁豫界)高速、青兰高速东阿至聊城(鲁冀界)段,德单高速高唐至东阿段等工程全面展开,我市成为全省高速公路建设主战场之一。

  向外拉大框架,向内提质扩容。从旧式民房到高楼林立,从市井街道到宽阔大路,从老旧小区到现代社区,美丽聊城破茧而生。2015年以来,聊城市共改造棚户区居民13万房户,9万多户农民迁入新居,300多个城中村变成了城市新型社区。

  在这片希望的热土,巍巍“双百”大城跃然纸上。

  2 强“软件”,蓄足内生动力。

  曾经,聊城剧院路口,是市城区极易积水、积涝的洼地,是城市治理中的一大难点。临街的海艺婚纱摄影馆老板朱洪杰回忆,道路实施雨污分流前,每逢大雨,临街的店面常遭水浸。

  “2012年柳园路扩建,道路下面重新埋设了雨污分流管道,就再也没被淹过,真要为咱市委、市政府的政绩点赞!”每当回忆往事,如今的朱洪杰不住地夸赞,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掩饰不住。

  城市功能的完善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配套提升,也体现在“软件”功能的不断完善。自2012年起,全市新建改建道路全部采用雨污分流的形式,“十二五”期间建设成管网736公里,2016年全市累计建成管网81.6公里,2017年新建约105公里,助推“海绵城市”建设。

  在城区的大街小巷,公共自行车成为聊城市民绿色出行、健康出行的新选择;徒骇河滨河大道和四环路的绿化带中,10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上自行车爱好者自由骑行;隔离带里,新栽植的雪松、大龙柏、金叶女贞、沙地柏树等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在农村,“垃圾围村”的现象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整洁的街道、干净的沟渠……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功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推进城乡一体化、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开展,让绿色、生态、低碳的环保理念已悄悄植入居民生活,越来越多的市民有意识地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家园。

  与城市一同活力迸发的,还有创新创业的热潮。聊城电商园入驻企业110余家;星光城市广场创业大厦、荣富中心入驻小微创新创业型企业600余家;当代财智大厦入驻企业190家……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我市已蔚然成风,充分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

  3 葆情怀,城市为民而建。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一座城市,民生殷实,社会才能和谐繁荣,才是宜居之所。

  领导垂范,是最有力的榜样。“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孤儿抚养好,党委、政府更是有义不容辞的责任!”2015年4月,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市四大班子成员“一对一”联系孤儿活动正式启动。市领导每人至少联系一名孤儿,自费长期帮扶孤儿,在全省是“头一次”。情暖全城,聊城迅速掀起了一场关心关爱孤儿的热潮,各县(市、区)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孤儿工作也陆续展开,形成了浓厚的助孤氛围。

  9月1日清晨7:20,坐落于旅游度假区的聊城一中新校里,传来朗朗读书声。当日,一中新校正式开学。“建成首年学校就能吸纳2000名学生,明年招生还会扩大班额,更多的学生将享受教育的‘阳光雨露’。”一中新校年级副主任(教研)赵丙秀介绍。

  聊城一中新校区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民生工程。2017年,全市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8所;大力推进名校办分校战略,带动214所弱校,惠及学生13万多名;基本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我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的一个缩影。

  群众利益无小事。扶贫解困、社会保障、棚户区搬迁改造……为了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聊城列出民生项目建设的时间表,加快推进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地,托起百姓的幸福梦。

  在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的广场上,一支“高龄”锣鼓队吸引了群众围观。队伍中年龄最长者80岁,最年轻的队员也已经65岁。80岁高龄的赵士魁每天都会乘坐公交车,穿过半个市区,从月亮湾小区来到广场来给秧歌队伴奏。“广场建好后,我和老伙计们就天天来,感谢党委、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老人有了这么好的活动场所。”赵士魁告诉记者。

  五年来,着眼于服务百姓生活,市委、市政府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实施了古城保护与改造、徒骇河世界运河博览园、市民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公园等一批城区亮点工程,并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村级活动文化场所功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让市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宜居宜业、大美聊城的宏伟画卷正在变为现实。聊城,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记者 赵宏磊 叶晨雯)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