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山陕会馆:碑石上刻有财务收支表

2017-10-05 20:35:00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

  聊城山陕会馆的山门是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山门左右嵌石刻对联一副,左边是“精忠贯日”,右边是“大义参天”,表现出秦商对国“精忠”、对商“大义”的准则。

  原标题:人文·地理|聊城山陕会馆:碑石上刻有财务收支表

  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讲述了清末出身民间的周莹重振吴家大业,终成陕西女首富的跌宕人生。其实,周莹只是明清时期陕西商帮的一个典型代表。陕西商人引领明清五百年的商帮文化,被世人称为“西秦大贾”和“关陕商人”。

  资料图

  是什么政策使山陕商人捞取了第一桶金呢?明洪武时期,为了防卫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朝廷在西北设立九边镇(明代的军事组织,简称“九边”)进行防御。为了克服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洪武帝与陕西和山西商人达成协议,山陕商人替朝廷向驻守西北的九边运送粮草,由此可领到由官府垄断经营的盐业经营证,从中赚取利润。

  手里有钱,就要置地购房。为了对抗徽商,自古就有秦晋之好传统的陕西和山西两省商人共同出资,在全国各地兴建议事祭祀场所——山陕会馆,互通商情,调解纠纷。

  陕西商人在外抱团发展的现象更为明显:如通过承担皇宫铺陈任务的秦商伍少西发家之后,在全国各地开皮货店分店,伍家极擅经营宣传之道,当年朱棣的题名让伍家皮货火了一番,和伍家相邻开店的秦商戴春林不甘落后,花巨金请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题写匾额。到了清朝,伍家又不惜丰厚的润笔费,请扬州八怪之一的杨法题写店名。两店店名皆出自书画名家之手,相映成辉。清人董伟业的《扬州竹枝词》说:“运司门口查原当,旧帽新翻缎子街。伍少西家绒袜贵,戴和美店看毡鞋。”从诗中可看出伍家经营的是绒袜,戴家经营的是毡鞋,鞋袜不能分离,是配套互补的关系。

  据说,当年秦商和晋商在全国各地建山陕会馆200余座,现存尚有80余座。就拿聊城山陕会馆来说,它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建筑雕刻艺术,更蕴含着山陕商人独特的商业文化。

  资料图

  在聊城东昌府区东关双街古京杭运河西岸,坐落着的聊城山陕会馆既目睹了聊城的经济繁荣,也见证了山陕商人的起伏商战。它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整组建筑由山门、戏楼、南北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三殿及春秋阁等部分组成,大小房屋160余间。聊城山陕会馆建成后,先后进行过8次扩建和维修。维修所用木材多来自陕西终南山,工匠多来自山西汾阳府,建筑风格尽量体现其地方特色。

  资料图

  聊城山陕会馆的山门是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山门左右嵌石刻对联一副,左边是“精忠贯日”,右边是“大义参天”,表现出秦商对国“精忠”、对商“大义”的准则。其实,山陕会馆又常被人称为关帝庙,因为里面供奉的神像就是以忠义和诚信闻名天下的关二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亦成为他们的经商规则。山门左右两边还有“履中”和“蹈和”的字样,“履中”即行中庸之道,“蹈和”即遵循谦和之道,寓意是为人处世不可为富不仁,要多做善事,与乡亲们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和气生财。

  俗话说“账目清好弟兄”,陕西商帮在明清时期就制定了“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实行账目公开。聊城山陕会馆从始建到竣工,历时66年,耗银60465两6钱9分。在会馆过墙边有19块碑碣,这些碑碣不仅记载了会馆置地、建设、重修所用的银两开支数目,而且在八块石碑的背面不厌其烦地刻上各商号的捐银数目,这些碑石连成一片就是当时的“财务公开栏”。在支出一栏中,打油买酒的几厘银子都有详细记录。山陕会馆关帝大殿前有两只石狮子雕琢之精美堪称绝世。关于雕造这两只狮子的花费,在会馆南过墙的石碑上就有一段非常明晰的记载:“石料使银一百六十三两六钱一分,石匠路费使银四十一两,石匠工使银四百二十九两八钱八分。”总算下来,这两只狮子共耗白银634两有余,这在当时,耗资之巨一定让人大跌眼镜。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