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陈明远老人在展示这张老照片。
8月22日下午,在市文化局家属院,陈明远老人凝视着家里悬挂的一张黑白色的老照片。
照片中,一群身穿训练服的孩子簇拥在教练的身前,地上散落着几个排球,老师运动服上醒目着写着“中国”二字,身后是升起的五星红旗。
照片主题突出,意指中国排球现实的辉煌和未来精神传承的希望,再续女排辉煌。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张照片不仅寄托着这位老人的女排情结,更是当年张海迪回馈中国女排的一个小礼物。
记者 许金松
当年全家人都是女排“粉丝”
今年81岁的陈明远是青岛人。1979年进入聊城市文化局艺术馆从事摄影工作,直至退休。曾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他,毕生酷爱摄影工作,注重艺术与生活的结合。
陈明远表示,自己从小热爱体育,当年在青岛纺织机械厂工作时,曾连续七年任厂足球队的主力,同时自己也对多个体育运动项目有着极大的热情。而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经历,掀起了更多国人对女排的关注与支持。
老人笑着说:“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当年,我们全家都是女排的‘粉丝’,只要有女排的比赛,全家五口人都会坐在电视机前为女排加油,在为中国女排感到自豪的同时,深受女排精神的鼓舞。”
1984年8月3日,洛杉矶奥运会小组赛最后一场对美国队的比赛中,中国队以1比3失利。半决赛中国队以3比0轻取日本队后,中美两队再次相遇。决赛中中国女排丝毫没有受到小组赛失利的影响,以3比0完胜对手,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三连冠”。此时,在聊城从事摄影工作的陈明远便产生了创作一张以中国女排为主题的照片。为此他曾联系北京的朋友,希望亲临比赛现场拍摄。但因种种原因,心愿始终未能达成。
排球主题摄影作品获国际大奖
1986年9月,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10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克服重重困难,以8战8胜的出色战绩,蝉联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获得“五连冠”的队伍。中国女排凭借“为国争光”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形成了以快速多变为主体、兼备高打强攻的独特风格。在她们身上完美地诠释了顽强拼搏、团结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
中国女排夺冠后,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的场景,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一时间,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女排精神、发扬女排精神的热潮。至此,陈明远再也无法按捺心中的激动之情,经过多日的构思,他专门买了一身中国队队服作为服装道具,并托朋友找到了一家幼儿园,完成了此次拍摄。
照片中,一群身穿训练服的孩子簇拥在教练的身前,地上散落着几个排球,老师运动服上醒目着写着“中国”二字,身后是升起的五星红旗。照片主题突出,意指中国排球现实的辉煌和未来传承女排精神的希望。
这张照片创作完成后,取名《希望之星》,曾入选“全国第十四届摄影艺术作品展”、“世界女子杯”一等奖、并选拔出国参加塞浦路斯展出、美国西部展出。
签名照片被张海迪送给中国女排
上世纪80年代,身居聊城的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病痛,精益求精地进行着创作。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文章,让张海迪享誉中华。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随后,张海迪成为道德楷模。
当年,陈明远与张海迪的母亲同在聊城市文化局艺术馆工作,因此,和张海迪十分熟悉。并且,陈远明还拍摄了很多张海迪真实的生活写照,至今留存家中。陈明远表示,1986年,张海迪收到了由中国女排签名的一个排球。当时,他还曾在她家中亲眼见到了这个具有非凡意义的签名排球。
后来,张海迪知道陈明远创作女排照片的消息后,非常喜欢照片的创意,并向陈明远表达了自己想以此回馈女排的心意。陈明远回忆此事时表示,那天张海迪取照片时,他们两人均在照片上签了名,作为一份小礼物,希望女排精神得到传承,未来取得更大成就。
据报道,1994年,喜爱体育的张海迪曾以运动员身份参加远南运动会女子坐姿10米气手枪比赛。张海迪认为,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锻炼了意志品格,艰苦的训练会让他们有更大的决心去实现理想,并且增长能力参与社会生活。(聊城新闻网)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