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在聊城大学举办的大学生模拟法庭决赛展示会。
展示会现场。
展示会现场。
这是一场高规格的比赛。
10天前,山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模拟法庭比赛的决赛,在青岛大学举行。这场赛事吸引了省内30所高校参加,是我省历史上参赛队伍最多、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一次大学生专业比赛。
这是一场华丽的逆袭之战。
最后,对阵山东大学的总决赛落幕后,聊城大学代表队脱颖而出,一举获得比赛最高奖项—特等奖,此外,参赛选手郭冰获评“优秀诉讼代理人”。作为赛前并不被看好的聊大代表队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华丽、漂亮的逆袭之战。
这是一次对高校法学教学水平的真实考验。
比赛旨在充分展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果,展示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实务技能,同时,这场几乎聚集全省顶尖法律人才的赛事,事实上,更是一次对全省高校法学教学水平的真实考验。
18日晚7时,这场赛事的参赛选手,在聊城大学礼堂内,面向全校400名师生,同样用模拟法庭的形式,现场还原了初赛时的激烈和盛况。
记者 赵艳君 孙克锋
◎一场激烈的角逐
连打四场硬仗 他们笑到了最后
18日,从10天前那场赛事凯旋的张学文,一整天都在和其他队友准备当晚7时的汇演—他们要在学校礼堂,为400名师生再现比赛时的盛况。
张学文是聊城大学法学院大三年级学生,也是此次赴青岛参赛的代表队队长。
11月8日,他刚刚和其他7位同学,结束山东省高校大学生模拟法庭比赛归来,那次比赛,他们最终拿到特等奖,也就是此次比赛的最高奖。
回想起决赛刚结束时的心情,选手王文洁用了一系列的关键词来形容—努力、怀疑、彷徨、激动、喜悦,直到最后的平静。这个文静的“女学霸”说,在大学生活里能有这样一段经历,太让人感恩和回味了。
的确如此。先来看看这次赛事的规格吧。
此次比赛由山东省教育厅和省法学会教育法学研究会主办,吸引了省内30所高校参加,是我省历史上参赛队伍最多、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一次大学生专业比赛。
比赛所采用的案件均为真实案例,各个参赛代表队通过抽签分组,在初赛中,分别以原告和被告身份各打一场官司,得分前4名进入半决赛。
过程中,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的18位资深法官、青岛仲裁委员会的5位优秀仲裁员以及青岛市5位知名律师,担当模拟法庭的“审判长”和“审判员”,裁断案件的胜负,对参赛选手进行评判。
毫不夸张地讲,此次比赛的评判阵容,绝对称得上是集合了全省法学界的顶尖人才。因此,在这样的赛事中想要有所作为,不打几场硬仗是不可能笑到最后的。
赛事之初,聊城大学对阵山东工商管理学院,比赛一开局,战势就一触即发。对方的小失误,再加上聊大代表队两位女队员经验丰富,毫不怯场,不出意料,对手的心理防线慢慢开始动摇。
不用说,首战告捷。然后,紧接着又是另一场初赛和半决赛的胜利。
不过,在最后一场对战山东大学的比赛中,大家或多或少地遇到了些麻烦。
在代表队甚至是带队老师的心目中,山东大学那种名校的光环,总会事先给大家一种紧迫感,甚至让大家在赛前就倍感压力,总是感觉自己在比赛没开始就居于下位。
好在,这些沉稳的队员,再一次证明了团队配合的重要性。比赛中,大家按照既定计划,一人破解对方的有关辩论意见,一人提出新的相关观点,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如此一来,山东大学出现节奏断开,发言陷入急促和混乱之中。
就这样,聊大代表队初赛两场均获胜,在半决赛中战胜了初赛得分第一的鲁东大学代表队,决赛中战胜了山大威海分校代表队,获得比赛最高奖特等奖。
◎一群愈战愈勇的90后
8名学生并肩作战 一举夺得赛事最高奖
事实上,自8月份收到比赛资料后,学校就立即着手组织法学院大二、大三学生,开展了四场模拟法庭对抗赛,初步选拔出12名表现突出的学生,后来,又经过2场模拟对抗,最终确定8名学生组成代表队参赛。
这8名学生中,有6名学生就读大学三年级,2名学生就读大学二年级,并且,6名学生上场打比赛,其余2名作为候补队员,辅助整理资料。
其中,张学文、郭冰、苏鹏飞为一组,作为被告方应战;王文洁、亓建芃、吕志朋为一组,作为原告方应战。
比赛结束后,无论是穿越火线的一线作战员,还是后方支援的替补队员,大家惊喜于来之不易的荣誉时,感慨最多的就是团队的配合和协调。他们说,这次胜利就是团队的胜利。
正如王文洁所说的那样,在一个团队里完成一件事,不管别人的态度怎么样。自己始终要抱有认真的态度,这样别人才会理解你、支持你。
也正是基于此,所有队员心里都明白,在台下,不管和队友的观点多么不一致,但大家都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求同存异。所以在场上才可以做到很好的配合。
在这个团队中,本是女孩的亓建芃,被大家认为是颇具男孩子性格的队友,这个生性坦荡的女孩坦诚地说,自私是人的天性,但身在一个团队之中,必须要注意配合。发言时,千万不要认为我说的话一定要比他多,话不在多在于精,比赛比的是团队,过于出头的个人只会让人觉得自私自利。
她眼中的这个团队中,在真正备战的时候,没有原告、被告、替补之分,大家都会积极配合对方,互相找不足,一说缺什么资料或者法条,大家集体查找,集体研究—团队配合的最高境界,就是忘掉部分的个人意志。
从这个意义而言,他们做到了共荣辱、共奋斗。
其实,除此之外,每个队员心里都清楚地记得,那几位带队老师为此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他们说,冯玉厅老师是个好老师。在备战的这些日子里,他不放过任何一丁点儿的细节,甚至是强迫症和偏执狂。他像个要面临考试的学生一样,带着紧张在准备。
他们说,赵耀彤老师是“新晋男神”,他幽默风趣,严谨认真,总能想到很多出其不意的点子,让大家感受到了法官不一样的一面。
而且他们很清楚,自己之所以在比赛中游刃有余,展示出熟稔的法律实践技能,都是得益于法学院副书记张进军负责的“第二课堂”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们开阔了视野,理论和实践的无缝结合。
在比赛结束后的总结中,张学文写下如下文字—
灯光耀眼,我们最终站到了一个高处,老实说,我们有意外,有惊险,有不足,但是所幸,我们有付出,我们不想输,这也一直支撑着我们一步步的前进。有人说我们是黑马,我们淡然一笑,明年我也同样相信,聊大会用成绩证明,我们不是黑马,我们真的不差。
◎一个不得不提的背景
法院高校人员互聘 学术实务完美互补
对于这样一场赛事,有专业人士分析认为,这样的比赛实战性强、竞争激烈,因此,才吸引了驻青高校法学专业学生们的热烈关注。
青岛当地媒体报道称,决赛中,一场“贸易纠纷”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和聊城大学之间展开,控辩双方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法庭辩论铿锵有力,彰显了法律人的犀利与严谨。
青大法学院民法教研室主任于永龙介绍,以真实案例进行模拟法庭比赛,就是要锻炼法学专业人才的法律素养和实务技能,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完美结合,全面推动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说到这个问题,一个背景不得不提及到。
为了加强法院与高校的合作,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今年,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法院与聊城大学法学院积极贯彻实施“双百计划”,开展互聘活动,为推进平安东昌、法治东昌和政法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在这次互聘活动中,东昌府区法院副院长赵耀彤,被聊城大学法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将承担为法学院学生授课、指导硕士生论文等教学任务。
代表队的成员都说,在本届山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模拟法庭比赛中,赵耀彤老师和指导老师冯玉厅一样,功不可没。
事实上,聊城大学曾参加过两届模拟法庭比赛,前两次成绩不甚乐观,今年这次,是第三次参加。这一次,他们捧了个最高奖回来。
对于这样的成绩,聊城大学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华筠坦言,这绝大部分要归功于法院和高校之间的人员互聘,而这一举措,无疑实现了学术和实务的完美互补。
张华筠说,法院与法学院开展人员互聘活动,是法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举措,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推动各自工作,也必将使法官与法学教师更好地了解彼此职业与文化,加强相互理解和认同,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聊城新闻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