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首部抗日大剧《铁血将军》创编排背后故事

2015-08-03 09:30:00来源:聊城晚报作者:陈金路

内4.jpg

编剧李金龙(左二)与范筑先主演侯勇在一起。

  “尽管回来整整一周了,感觉还是没有休息过来,拍摄这部聊城抗日剧,确实凝聚了剧组辛勤的汗水。”7月28日,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室主任、《铁血将军》编剧李金龙一见到聊城晚报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可以说,这30集电视连续剧演绎的是发生在聊城这片热土上国共联合抗战的独一份经典大剧,无论在创作阶段还是排摄阶段,可谓故事多多。

  ◎人物

  编剧眼中的范筑先

  为共产党作出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的聊城,是中国国土上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这里的中共党组织与山东省第六区(聊城)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游击根据地,抗击日寇。“当时中国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而范筑先是这个抗日根据地中‘鲁’的奠基人。”李金龙说,范筑先不是草莽英雄,而是军事战略指挥家,他是一个大胸怀的人。在1937年到1938年那样艰苦的岁月,他的部队由几百人发展到6万7千多人,指挥着35个支队和两个民军。段君毅、张霖之、张承先、王幼平、王致平、袁仲贤、张维翰、赵健民、徐运北等大批共产党的高级干部都曾在范筑先领导的抗日队伍中成长。范筑先地盘最大的时候,管辖包括聊城在内的33个县。在33个县中,没有一个日军据点。

  1937年11月至1938年11月,范筑先在聊城坚持抗战一年里,聊城地盘上的共产党队伍由430人一直发展到1万多人和8千多名民先队员(共产党发展的积极分子)。范筑先殉国后,范筑先的两万多人的部队加入了八路军129师,一下子扩充了刘邓近一倍半的兵力。

  “范筑先的几个孩子都跟随了共产党。范筑先曾让11名共产党员在自己的地盘上当了县长,实际上,是他看到了共产党能代表民族的利益,尽力支持共产党。从这个意义上说,范筑先客观上萌荫了共产党在自己地盘上的发展壮大。” 李金龙表示,后来邓小平题写“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是带着敬仰之情题写的。

  “范筑先在临沂当县长时,建立“养济所”,将要饭的和孤寡老人都养起来。当时的沂水一带真是形成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景象。‘史上有个好清官,他的名字范筑先’是当地流传已久的口头语。”李金龙说,范筑先为官清廉,为人高风亮节,又超然脱俗、富有智慧。范筑先治军严厉,发现手下抢夺百姓财物,强奸民女,‘当啷’一声毙了再说;发现士兵歪戴帽子趿拉鞋,上去用铁丝拧正。因此,范筑先的队伍都整齐划一,军纪严明。范筑先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不色。范筑先在治军、施政理念上,与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干部是一脉相承的。

  ◎剧本

  历经七年苦心打造

  40余万字的大剧本

  谈及《铁血将军》剧本的创作背景,李金龙表示,他是个文学爱好者。之前他曾创作了长篇小说《正道》,其间,单位领导曾说,“谁若能写出像《乔家大院》那样的电视剧本,拉动、推介聊城的旅游文化,那才真的不简单”。意识到影视传媒的重要性,同时,也在为家乡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而又无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艺术精品传扬感到遗憾的他,感觉范筑先是聊城的抗日民族英雄,其领导的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大本营是聊城古城,其抗战业绩大部分发生在聊城所辖的县(市、区)。为此,2007年,他开始搜寻范筑先的历史资料和老前辈的口述故事。2010年5月,《正道》由昆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获得文学评论家、读者的好评与赞誉,增强了他创作的信心。于是,他开始正式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铁血将军》。

  “涉足剧本的创作,是一种新的尝试,是一种新的学习过程。”李金龙说,前期搜寻到的记录、描述范筑先在聊城抗战的史料、文艺作品、回忆录等各类题材众多,可谓杂乱不系统。为突破这一瓶颈,他潜心地查阅各种资料,从中记录下对创作有价值的素材,经过系统的梳理和排查,撰写出《铁血将军》的创作大纲,在得到影视制作专家、学者充分肯定后,才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本的创作。

  “《铁血将军》创作历程遵循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基本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注重了历史性、艺术性、商业性的有机结合。”李金龙说,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为使剧本主题得以升华,他先后拜访过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烨;央视新影集团艺术总监张力;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制片人等等,同时,还拜访了范筑先的家人,包括80多岁的范筑先的四女儿范树珊、长孙范小雨等等,广泛地听取了他们对《铁血将军》创作和修改的意见。为了使《铁血将军》剧中的主要人物定性准确无误,他聆听过革命老前辈徐运北的教诲,拜访过从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成长走上重要岗位的原北京军区司令李来柱、原青海省人大常委副主任郑孝先。这些高层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使创作方向更明确,创作信心更坚定。

  “2013年5月,第一稿完成。其实,《铁血将军》起初剧本名叫《国殇》,后来注册改为《根据地》,最后才定名《铁血将军》。‘铁’字诠释了范筑先的‘坚强’,‘血’字反映范筑先的血性,而范筑先时任少将,因此才定此名。”李金龙说,剧名的更改过程实际上是反映了创作中定位更为准确的过程。剧本的字数起初的第一稿约66万字,最后改成导演的台本共40余万字。被人称为中国战争题材影视剧导演第一人、70岁的八一制片厂著名导演韦廉从朋友那里看到李金龙的《铁血将军》剧本时,便主动承担下执导工作。

  ◎现场

  拍摄紧扣历史脉络

  导演演员都很敬业

  “剧本是一剧之本”。按照范筑先的主演侯勇的话说,编剧是主干,导演是枝蔓,演员是绿叶。正因如此,无论是导演还是主演,都很尊重编剧。包括两个多月的拍摄过程中,作为编剧,李金龙始终跟组,及时提出意见,让剧情与历史吻合,与剧本人物吻合。

  电视剧本在紧扣史实和历史脉络的情况下,艺术成分不可或缺。对于在《铁血将军》中如何体现艺术成分的,李金龙表示,比如剧中一个土匪叫栾小三,天不怕,地不怕。他被范筑先收编了。实际上,栾小三代表着当时一批被范筑先收编的土匪,只是这些土匪的故事都集中在栾小三一个人身上,是一个缩影。剧本抗战是主线,还有感情线、溃军线、队伍壮大线等副线,这些线都有一个代表人物,并且纵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大戏。

  《铁血将军》5月6日在聊城开机后,先后在中华水上古城、东阿黄河沿岸、东昌府区马颊河林场、临清宛园、东阿阿胶影视城拍摄。6月18日,剧组转场至临沂沂南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进行拍摄。

  李金龙说,导演韦廉很率真,为了艺术要命都可以。拍摄期间每天工作16个小时,6月底在沂南拍摄时,为了抢戏,最长的一天工作23小时,剧组人员没有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7月13日,为了拍摄出范筑先战死的悲壮效果,别人放麻包不是他要的效果,为此韦廉亲自一天搬了36个麻包。当剧组人员对他说“辛苦了”时,韦廉却说,不要说辛苦,更不要说感谢,每个人都应享受艺术创作的过程。片子达到艺术要求了,说老韦廉没偷懒就行了。“在艺术上是个干将,在生活上是个平平淡淡的老艺术家”。这是韦廉留给李金龙印象最深的。

  主演侯勇在塑造范筑先时,投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有时为了把人物塑造好,主动找导演和编剧探讨。侯勇平均一天工作超过12小时。“为了塑造让全国人敬仰的范筑先,我尽力了!”侯勇说。

  ■相关链接

  市委市政府重视《铁血将军》

  拍摄电视剧是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领导的关心和关爱。市委市政府领导为了保障拍摄成功,成立了领导协调小组。曾在聊城、北京召开座谈会。市委书记徐景颜等市委主要领导前后去剧组视察,提出了宝贵意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庆忠靠上抓,尽心尽力采景、协调资金、慰问演职人员,给《铁血将军》剧组所有人员留下了聊城人最美的印象。通过众人的努力,相信能够把《铁血将军》打造成推介聊城的精神名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鸿杰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