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给孩子定“规矩”吗?

2015-07-30 10:23:00来源:家庭教育作者:

  让孩子成为一个守“规矩”的孩子,让家长成为一个懂“规矩”的家长,你会吗?

  原因篇——孩子不守规矩的原因

  不是孩子不懂规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当孩子出现耍赖,不听话的情形时,背后一定有其动机与原因,因此不可只是一味地责骂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

  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拥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但却尚未学会管理自己,因此面对大人的规定而有所意见或者不满时,碍于表达的不完整,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说明,便会以反抗、不听话的表现,作为另一种形式的表达。

  孩子还没有时间感和空间感

  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是一件公认的难事。也许你告诉他“停下来”,他还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对他说“等一会”,那就太为难他了。你必须先要让他知道“一会”究竟是个什么概念。

  顽童心理在作怪

  有时侯孩子喜欢破坏规矩,只是想和你开个玩笑,看看你吃惊甚至愤怒的表情。比如,孩子刚刚学会开电视开关的时候,他会对此事很感兴趣,会一直反复地开、关电视。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表情严肃地要求他停下来,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他已经从你的态度中得到一个新的游戏:只要我去触摸电视,爸爸脸上就会出现好玩的表情,还会和我说(即使你说的是个“不”字,我也喜欢)。

  作为引人关注的手段

  当宝宝乖巧听话时,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对于孩子的关心,因此当孩子发现耍赖,不听话时,可以得到父母或长辈的更多关注时,就可能一反常态出现野蛮不讲理的举动,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曾因“耍赖“尝到甜头

  孩子因不听话而受到斥责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藉由“哭闹”来耍赖,家长若因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而答应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闹的行为,便会让孩子建立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只要哭闹就有糖吃,此后一遇到类似的情形,便学会沿用这套坏习惯。

  对策篇——孩子不守规矩怎么办

  提倡给孩子“自由”,并不等于放弃培育孩子成长所需的规则和标准。有些时候,父母还是应该以坚定的态度给孩子指明“对”与“错”的界限。

  当儿子为玩具争吵

  前两天,涛涛爸爸为儿子买了一台游戏机,当堂哥来家作客时,涛涛得意地拿出自己心爱的游戏机给堂哥玩。可没过多久,两人就为该轮到谁玩而争吵不休。涛涛妈妈赶紧找出一件也是不久前买的电子玩具,让他们各玩各的。

  点评:可这不是个好办法。正确的做法是:把游戏机没收,然后告诉他们,除非学会分享,否则就不再给他们玩了。因为此时正是教孩子与同伴分享的最好机会。分享是孩子们要学到的道德品质之一。所以不妨把每一次孩子间的冲突当作一次教育的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摸索出来的分享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女儿在聚餐时挑食

  “五一”长假里,敏敏妈妈接到老同学聚会的邀请,大家约好带上各自的孩子共进午餐。所有的人都同意在一家餐馆用餐。可是敏敏妈妈心里明白,6岁的女儿吃东西很挑剔,她从来不吃那些她不熟悉的或者看上去有些奇怪的食物。敏敏妈妈不禁犯愁:是自己先去买一份孩子喜欢吃的炸鸡汉堡带在身上,午餐时给女儿吃呢?还是不迁就,就让挑剔的女儿尝尝新口味呢?结果,敏敏妈妈选择了后者。

  点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让孩子尝尝她不想吃的东西并不过分,实际上,孩子少吃一顿饭不是多么大不了的事。相反,如果父母过于关注孩子到底吃什么、吃没吃等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大多时候,孩子的情绪是受父母影响的,如果大家都高高兴兴地享受美好的时光,孩子自然也就不会在乎其他。

  当女儿外出游玩后不肯回家

  晓晓父母周末带女儿去游乐园玩,临出门前,他们与4岁的晓晓约定,玩两个小时后就得回家,否则就会使前来的叔叔阿姨等在家门外。晓晓听后一口答应,。但当约定的时候到了,女儿却死活不愿意上车回家。晓晓父母最后只得答应,如果晓晓按时回家的话,就送给她一个玩具,女儿这才同意。

  点评:正确的做法是,把女儿抱上车回家。既然你的孩子已经承诺“两小时后回家”,就该这样做到。当然,比较理想的方法是,提前5分钟就提醒孩子,一次次的交换条件只会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惯。

  当晚饭孩子闹着要吃零食

  快要吃饭了,3岁的东东却吵着闹着要吃动物饼干。妈妈不想因为饭前吃零食而影响儿子吃正餐,于是便估计一下东东的饥饿程度,对儿子说,如果你能安静下了,就给你两块饼干吃。

  点评:的确,孩子的哭闹是可以发挥作用。但是,作为妈妈有没有想过,只要孩子一哭闹,你就把他想要的东西给他,或者做些什么事情去哄他的话,这无异于鼓励坏行为。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做一次深呼吸,对他这种纠缠说“不”。

  很多情况下,父母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让孩子高兴,但是作为父母必须清楚,做为家长,你们的态度和标准将影响到你的孩子能否成为一个明辨是非的人,所以,你必须做一些孩子不愿意接受的决定。

  如何为孩子立规矩?

  为孩子立规矩,愈早愈好

  在孩子学习新的行为的过程中,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令家长局的烦恼及觉得需要作出惩罚。事实上,作为管教者,“管”及“教”同样重要,以往支持“开放”及“任由孩子自然发挥”的美国家庭及学者,也纷纷重回探索“规矩”在管教上的重要意义。

  家长订立规矩,须留意以下几点:

  以爱为基础:家长在订规矩时,必须以爱为基础,当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爱时,自然会更乐意接受家长所订立的行为规范。

  配合孩子的发展:家长所订的规矩,必须要配合孩子的能力和发展阶段,切忌要求过多及过高。

  违规后果:制定规矩时,必须同时与孩子制定违规后他相应要承担的后果,例如:以哭要挟家长买玩具的后果,就要立刻取消他与家长外出活动的权利。

  简洁及明确:所订的规矩,必须简洁及明确,让孩子清楚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例如告诉孩子:“发脾气时可以打枕头,但不可以打人(包括父母)及摔东西。”

  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让孩子学习自主,所以家长应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以便孩子明白及信服规范。

  孩子的选择范围要看孩子的能力而定:

  对三岁的孩子,家长可以让他选择:“你选择是长针走到5字时要吃完饭,还是长针走到8字时要吃完饭?”

  对五岁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她选择:“你选择做完一个补充才开始玩一个钟,还是玩完半个钟之后,再做三个补充?”

  讲得出,做得到:规矩订定后,家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立场坚定,切实执行。讲得出,做得到,如果家长自知不能紧守原则的话,或是不能实行的,就不要订了。

  规矩清楚,赏罚分明:如果孩子的不当行为不会影响他人,父母应不予以理会;而不当行为停止时,便应立刻嘉许孩子。但如果这不当行为会影响他人或造成严重后果,父母应命令孩子立刻停止,并予以惩罚。

  不断调整:家长要因应孩子的成长而不断调整所订的规矩,如果孩子表现出的自控哪里较大,可以让他有较大的自主空间,让他更能从中建立自控的反射功能。

  说起来,规矩就是规则。我们的社会需要规则,如果没有规则,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给孩子订立规矩,道理也一样;不给孩子订规矩,受害的不仅是父母,更殃及孩子本身。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他们需要知道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需要知道和别人怎么相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显彪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