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镂刻你的记忆

2015-09-29 08:30:00来源:中国青年网作者:张晓丹

20120111103201_uFrcW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觉得有很多文字揶揄在胸口想要喷薄而出,却不敢开始任何一个字,因为怕自己太苍白,没有让那些明亮的符号,表达出心中的那份夹杂着欢喜的忧伤。

  来北京以后,发现自己少了一个空间,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每天都在人群中跑来跑去,从这里到那里,身边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突然想到一句被用烂了的网络语“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也许根本不贴边,因为即便熙熙攘攘也是一个假象,一个又一个只是像自己一样负责在人群中充数。偶尔看到,结伴的情侣、同行的友人、偕手的家人……会拼命地多看几眼,然后把自己想象中其中的一个人,然后瞬间心情会好很多。

  又开始神游,其实想说的不是这些。

  就在昨天,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去处,在这里可以好好的和自己对话。现在才发现自己是一个多么向往温暖的人,在一个有暖气有阳光的空间里,心情会默默地上升一个档位,那么D大的教室,绝对是一个极佳的去处。阳光在自己的毛线衫伸出的长长的触角上被折射出一圈又一圈的光晕,虽然早就被告知,不许在阳光下看书,一个人的时光里就不顾忌这些了,反正我就是这么的贪恋阳光。

  今天早晨在被窝里认认真真地读了一篇文章《2014,我用尽了力气接纳自己》,才发现又到了年末的时候了,不想感慨时光,可是她就是这样会让我们肆意地生出这么多情绪来。不喜欢回想过去的一点一滴,不想守着过去的温暖过日子,因为自己生活的常态就是这样,那种一点点凉掉的感觉,并不美丽。

  地铁里的时光,是一种特有的体验。我不知道怎样可以避开这些喧嚣,总是可以听到头发断裂的声音,微微的疼痛拉扯着自己的神经,被撕扯出生活的味道。凌空的脚,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每一天总是可以看到没有重复的疲惫的脸。这是一个拥挤的城市,也是一个让人疲惫的城市,最起码地铁里勾勒出来的是这样一种人群,再多的光鲜,扔到这个空间里的时候,似乎都被这个空间中的疲惫同化了,这似乎不是一个好现象。其实,有时候也是真的不知道怎样才算不被这个环境同化,静静地观察身边的人么,看每个人神情然后去读他们的故事么。倒不是没有干过这样的事,但是读过的那些人,在没有记录下来的时候,也只是变成了永远不会再有交集的路人甲,他们身上透露出来的故事似乎也随着自己从地下转移出来,也转移到另一个观察者的眼中。

  以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总会被他讲述的地坛那种萧条中的繁茂感动,肆意生长的杂草,自在坦荡的藤蔓,直指苍穹的古木……祭祀的坛、穿街而过的行人,一个人的轮椅,落寞的背影,怕是最感动的莫过于他那句“在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特别喜欢他描述的在地坛里的种种感受,以至于以前真的不敢去这里,怕自己用一种肤浅的眼光来看待这里的一切,然后把曾经对这里的种种幻想都打破。最终的某一天,我还是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现在想想哪怕是晚上,等一切喧嚣沉寂下来自己再去也好啊,那样最起码还可以静下心来去感受那种落寞的感觉。

  一样的密集人群,鼎沸的人声,你都来不及去仔细感受一下那其中透露出的宿命的味道,甚至都没有看到被时间侵蚀的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只是进入这个热闹的园子,也许现在应该被称作“公园”的地方的时候,首先就看到了那门壁上依旧炫耀的朱红,这一点怕是一下就让自己进入了他眼中的地坛。去的那天是一个星期日,北京少有的蓝天,是银杏叶子变黄的季节,蓝天配着成片的黄,是一种极美的风景,在这园子中也是邂逅了一个场美景,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已经不单单可以用美丽来形容的欧美小女孩,五、六岁的样子吧,坐在父亲的肩头,身边是母亲牵着一样可爱的小哥哥,当这家人走过的时候,别的风景似乎都成了衬托,融入了冬日的空气中。不知道是地坛让史铁生重生,还是史铁生赋予了地坛新的意义,很多与这个园子仅是一面之缘的人,怕只是为了感受这个命途多舛的人是如何在这里撞开自己人生道路吧。

  不敢往后看,也不怎么去回忆以前的时光,因为写满了太多遗憾,多到自己,在想起来的时候都会痛恨自己,真的是痛恨,这个词一点都不夸张。痛恨自己漏掉那么多的时间片段,痛恨自己可以记起的都是那么多的遗憾,不是自己悲观,好像有太少可以让自己称得上是没有遗憾的事。

  这是一篇未完成的心情,只是现在再看的时候,已经想不起当时的心情了,不想继续给它填一个尾巴了。

  过去的感觉也就过去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显彪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