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夯实全国演艺高原 5年共演出117538场

2016-01-19 08:46:00来源:北京日报作者:

  2011年至2015年,共上演117538场各类演出,票房收入74.32亿元,观众达5511万人次

  北京打出“组合拳” 夯实全国演艺高原

  本报记者 李洋

  入夜,位于美术馆后街77号院内的北京剧目排练中心还灯火通明。地下一层的合成厅里,被观众熟知的“邢捕头”范明正和剧组其他演员做最后一轮磨合。本周五,他主演的首部话剧《大师》就要登台保利剧院。而这栋让他和整个剧组栖身已半个月的大楼,开业两个月来为首都30多个剧组提供了专业排练场所,从这里走出的12个剧目登上了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等著名演出场所。身处北京,范明和首都众多文化艺术生产者一样,正获得越来越便利的艺术创作条件、越来越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越来越精准的支撑服务;而北京的观众走进剧场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低,文化生活正在不断丰富。

  来自市文化局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五年时间里,北京共上演117538场各类演出,票房收入74.32亿元,观众达5511万人次,形成了全国的演艺高原。而为这高原供给养分的,是“十二五”期间市文化局在促进艺术生产的工作机制和资助体系方面打出的“组合拳”。五年来,该局共研究制定关于舞台艺术创作、文艺展演、惠民低价票等扶持政策十余项。

  北京市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奖励扶持专项资金每年投入2000万元,5年来共为首都100个剧目提供了资金扶持,北京现代舞团舞剧《花间·十二声》、龙马社话剧《莲花》以及李伯男、邵泽辉、黄盈等新锐戏剧编导的作品都在扶持资金的帮助下,解除了创作后顾之忧,顺利进入市场。惠民低价票补贴政策最近3年共为全市2876场演出的457352张百元以下门票提供补贴,这项补贴政策协助剧场让利于民,让剧场的大门变得越来越“宽敞”,使剧场的上座率普遍提高。而去年11月开始运行的北京剧目排练中心,解决了困扰艺术生产者多年的排练场地贵、排练难问题,由政府出资购买专业排练场地,再低价出租给艺术创作者,开业两个月就为30多个剧组解决了大问题。同样于去年11月开始运行的北京剧院运营服务平台,由政府出资购买剧场闲置时间段,再以零场租或低场租的方式提供给文艺院团,一举多赢,推动更多舞台艺术作品走进剧场。该平台仅春节前就推出25台、50场演出,让首都舞台更加丰富多彩。

  在一系列政策的助推下,北京文艺创作生产精品不断。仅2015年,全市就推出26部围绕中国梦、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的舞台原创作品。其中,根据密云抗日英雄母亲邓玉芬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评剧《母亲》在多个城市演出了60场,几乎场场爆满。五年来,多个艺术门类还涌现出摘得国际国内顶级奖项的剧目。北方昆曲剧院原创昆曲剧目《红楼梦》获得国家第十四届文华大奖,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的儿童剧《想飞的孩子》获得国家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杂技团的《协奏·黑白狂想——男女技巧》获得国际杂技界的最高奖——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艺术节“金小丑”奖。

  更难得的是,一系列“组合拳”还激活了一些演艺板块。市文化局的跟踪统计显示,五年来,北京儿童剧演出场次从2011年的1838场,增长到2015年的4390场,演出票房则从5365.84万元增长到11073.87万元,分别增长两倍多;观众人次也从2011年的114.86万,增长到2015年的140.73万。越来越多的小观众走进剧场,可以说为未来的演艺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市文化局还将设立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计划五年投入5亿元,围绕艺术创作生产、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艺术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资助,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精神、北京特色、首都水准的文化品牌项目,让北京文化艺术的高原能滋养出更多高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显彪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