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王传胜
“儿时凿壁偷凿了谁家的光,宿昔不梳一苦十年寒窗……”燕翔,聊城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在愚人节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在《中共中央党校2017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他回想起在聊大那一段付出了努力和汗水,不抱怨,不诉苦,可能日后想起自己都会被感动的时光,原来这一切都有着无法细数的刻度,坚持下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初入校门,宣传结缘
在初入校的那一次“百团大战”中,燕翔就与学校里的宣传部门结下了缘分。在聊大的这三年多,他先后加入了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新闻宣传部、新青年传媒中心宣传部、微博协会、MOS社团,担任了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微博学生团队编辑、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青年观察员。他说,如果没有这些经历,他的大学会黯淡失彩。投身宣传是因为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欢,很感谢初中的杨老师细心的教他投稿,可能从那时起,就与宣传结下不解之缘了。大一的时候出去跟活动,忙的时候上午两个,下午两个,有时候晚上还有一个。
雨过一道彩虹,付出会有结果。在2015年暑假社会实践期间,他组织策划的“绘清风扇 明学生志”活动,引起了山东纪委的广泛关注。这使他非常高兴,“真给老师长了脸”,他笑着说。
燕翔说,“从一个只知道拍照写稿的学生记者,到学生会副主席,从大一到大四,我觉得我从未离开新闻宣传。”这份宣传情缘,也为以后考研之路奠定了一丝基础。
英语情深,助力志愿
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高三一直担任英语课代表,小时候听英语磁带,听坏了三四个录音机,进入大学后,时常与外教练习口语。在2015年8月,第22届历史科学大会聊城卫星会议在聊城阿尔卡尼亚大酒店开幕,燕翔作为会议志愿服务团的一员,用熟练的英语热情的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赢得了一致称赞,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燕翔在学习工作间隙坚持志愿活动,天生有一颗帮助别人的热心。在支教期间,看到家庭贫困的孩子会不自觉地多加关注,他到现在也依旧能记得孩子们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朋友们都说我是去乡下关爱留守儿童去了”。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有孩子们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出的“燕老师,我爱你”。这足以证明燕翔对于这些志愿活动、对帮助别人一心付出的心意。
业余生活,充实自我
琅琅书声如春风,拂过千年时空,少年壮志在胸,赋首词让人感动,苦读百卷经史,不止为功名之资,学问里自有传承和坚持。读书是燕翔的爱好之一 ,经常参加胡其柱老师的读书会,也一直嘱咐学弟学妹们多读书,他在写新闻稿之余,时常在报纸上发表一些自己的小文章、小散文。他还觉得自己读书少,打算在最后的几个月里多去图书馆看书。
燕翔摄影作品
当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去摄影拍照来放松自己,穿透黄昏,逆着光,闭上了一只眼,开启摄影的天分;也会利用小周末和长假去旅游,河山大好,出去走走,碧海蓝天吹吹风,在大一的时候,几乎逛遍了聊城市区的景点,比如凤凰园,植物园,孔繁森纪念馆,光岳楼;之后去过阳谷、北京、青岛、泰安、曲阜等,还曾在清明节与同伴骑单车去济南平阴游玩。
研磨时光,与“研”相遇
谈起自己是如何确定考研目标,燕翔提到了一位对他影响较大的学长。因为李锐学长的一篇《又到一年毕业季》,回想起在大一李锐学长对他们作报告时自己的想法“当时觉得他特别牛”,又考虑到自己和李锐学长相似的宣传经历,心动于李锐所在的中共中央党校。又在胡其柱老师和从振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到中共中央党校比起其他学校,更加侧重于自己喜欢和熟悉的宣传方面,确定了报考中共中央党校的目标。谈到能成功被录取,他表示十分庆幸,一起复试的同学大部分都是从大二开始准备,然而在2016上半年,燕翔依旧在各类活动中活跃,从开学到五月初,一直在准备第四届全国高等师范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的说客。之后才准备考研,在学校度过了难熬的酷暑与寒冬,同时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最终幸运的考上了自己心仪的专业。
考研虽苦,但他很感谢经验满满的老师和考上目标院校的学长的认真指导,非常幸运的遇见了厉害的研友,三人在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一起早出晚归的学习,懈怠期一直鼓励,空一段时间出去吃顿大餐放松放松,在湖南路大桥上迎着凉风吃西瓜,去聊城影剧院听戏。有了这样一起努力的陪伴,最终三人都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学校。有人说:“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段孤独的日子,每段路都有一段孤独的时光,你的父母不可能一直帮着你,你的同学不可能一直陪着你,你的朋友不可能一直围着你转。孤独不是孤僻,更不是寂寞,经历过孤独的人,思想更丰富,内心更坚强。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让自己安静,都能让自己更好的调整状态,面对环境。”燕翔说,感谢考研之路,感谢那段孤独的日子、那段充实的时光。
“在那不遥远的地方,埋着你的梦想,坚强是你一贯形象,那是属于你的土壤,等着你去开掘宝藏,就算一路跌跌撞撞……”经历了从聊城大学到中央党校的蜕变,燕翔说:“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可以是最努力的。”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王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