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余年坚持献血还发动亲友加入 想为社会多做点有益的事儿

2015-06-09 15:02:00 来源: 聊城晚报 作者: 胡惠清

  5月14日一大早,杨光远就起床了,他要到市中心血站进行成分献血。当天上午,记者在市中心血站见到了杨光远,只见他精神饱满、为人和善。这是杨光远转业回聊城两年来第13次献血。

  2000年,18岁的杨光远入伍成为一名士兵,2002年在部队工作期间,他目睹了一场特大交通事故,因伤者急需用血,他二话不说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2013年,他转业回到聊城在市第四人民医院综合办公室工作,并且一直保持着定期献血这一习惯。

  他说,献血于己而言收获的是健康,同时也是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对于杨光远来说,献血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献血之后,身体上从来没有任何不适。”杨光远说,他还会继续坚持献血,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伤者生命的延续增添一份希望。

  缘由

  一场特大交通事故促他步入无偿献血者行列

  2002年,还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当兵的杨光远目睹了一场特大交通事故,事故中,一位伤者大动脉出血,血流不止,急需输血。在现场抢救过程中,血量不足,医护人员向杨光远所在的部队求援,包括杨光远在内的五六十名士兵立刻响应。最终挽救了这名伤者的性命。

  “当时就是在抢时间,伤者大动脉一直出血,那时我们就在救护车上,看着他身上的血一边流出来我们一边给他输血。”杨光远回忆,当大伙儿听到伤者顺利抢救下来,都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不仅是为这位伤者顽强的生命而鼓掌,也是为我们自己鼓掌,我们共同挽救了一条生命。”

  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杨光远意识到无偿献血的重要性,“我们每人抽出一点血对我们的身体并没有任何损害,同时又能集合大伙儿的力量,在危难时刻挽救他人的生命,这实在是一桩值得我们去做的好事儿。”杨光远说。

  记者从市中心血站了解到,杨光远在转业到聊城两年的时间里,一直坚持献血,每年全血捐献两次,成分(血小板)献血每月一次,每次400毫升,两年的时间里献血总量超过5000毫升。

  “杨光远真是个好同志,在部队里就献血,转业了还坚持献血,走到哪里就奉献到哪里。”市中心血站一位工作人员评价道。

  坚持

  十余年来坚持献血 发动亲友加入献血队伍

  从2002年第一次献血开始到现在的十余年的时间里,杨光远一直在坚持献血。而为了保证血液达标,平时他也很注意锻炼身体、注意日常饮食。

  回聊城工作后,杨光远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快走运动,早上20分钟,晚上40分钟,他不仅自己锻炼,还拉上五岁的女儿一起,常常从所住的振兴路亚大怡景花园小区走到开发区转盘附近的市民文化中心。饮食方面杨光远也很注意,平时饮食以清淡为主,尤其是在献血的头一天,要特别注意,不能吃油腻的食物,不熬夜,保证血液合格。

  杨光远告诉记者,全家人都很支持他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杨光远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受父亲的影响,杨光远也一直坚持尽己所能为社会做贡献。杨光远也很重视对女儿的教育,他希望女儿长大之后,也能和他一样,成为一名无偿献血者。

  14日当天,和杨光远一起去市中心血站献血的还有他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就是在杨光远的影响下加入献血者的行列,每次杨光远去献血总想着给他打个电话,邀他同去。现在,在他的影响下,已经有四五个人成为长期献血者。

  不仅如此,在血库告急的情况下,杨光远还和血站工作人员一起,走进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等地宣传动员大伙儿献血。

  “我就是想做点事儿,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儿。”杨光远说。

  呼吁

  希望市民理性献血

  保证库存满足用血

  记者了解到,杨光远在部队时便表现出色,曾立过三等功,并且六次获得“优秀士兵”的荣誉。一直以来,杨光远都保持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现在,杨光远是血站的“常客”,每个月都会和血站的工作人员见面。但是,和其他献血者不同,杨光远提倡理性献血,使血液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现在市民献血喜欢扎堆,特殊时期献血者比较多。”杨光远说,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很多市民会选择在这一天去献血,血液保存是有时间限制的,扎堆献血可能会导致某一段时间血库里血液多,而一个人最佳献血次数为每年两次,等到血库血液告急的时候,一些市民很可能因此不能献血,导致血库血量不能满足需要。

  正是基于以上因素,杨光远一直和血站保持密切联系,让自己身上的血液充分发挥作用。

  “血小板的保存时间比全血保存时间更短,所以一般是有需要时,血站给我打电话。”杨光远介绍。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王灯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