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林永海
大众网聊城讯(通讯员 赵静)3月30日,聊城疾控徐建国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将隆重举行,标志着全省首家以细菌分子分型技术为研究目的的院士工作站落户聊城。它是全省疾控系统首个院士工作站,也填补了山东省公共卫生领域院士工作站的空白。
【聊城疾控基本情况】
聊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在原市卫生防疫站基础上于2004年12月18日更名成立的,现设职能科室和业务科所19个,在职职工15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人,中级44人,博士1人,硕士20人,固定资产5236万元,是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业务技术指导中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计生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和省疾控中心的指导支持下,市疾控中心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按照“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思路和“创特色、出亮点、树品牌”的工作要求,不断明晰发展思路,不断完善两级管理、项目管理、对标管理和全员管理的内部管理体系,加大了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力度,积极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疾控工作相结合的新机制,提前实现了主要业务指标和内部管理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以及“建成全省一流疾控机构”的任务目标。
几年来,聊城疾控的“ABCD”培训、省级传染病防治重点学科、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区域中心实验室、全国“致病菌识别网”试点城市、项目管理、疾控文化建设等一大批业务和管理亮点享誉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项目与免疫规划相结合的精细化管理被王随莲副省长称为“聊城模式”在全省推广。同时,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富民兴鲁劳动奖状、聊城市首届十佳文明服务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聊城疾控的发展之路被毕振强主任称为“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疾控现象”。
2016年,聊城疾控全面分析当前形势,制定了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确立了“全面发展,奋勇争先,为跨入全国地市级疾控机构先进行列而努力奋斗”的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对标定位年、学科建设年、重点突破年、能力提升年和全面争先年”的年度任务,确立了“市县业务对接、科室对接、专业融合、项目融合”工作思路,提出了实现“由抓学科带动抓业务”和“卫生检验由技术支撑到技术引领的”的“两个转变”。思想的统一、观念的更新、机制的调整、措施的强化,必将形成工作合力,为院士工作站引领业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院士工作站基本情况】
2014年,聊城疾控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建成全省第三家“PulseNet China”网络实验室,实现了由现有资源优势到信息优势的转变。因工作突出,2015年,聊城疾控被省疾控推荐为全国“致病菌识别网”试点单位。聊城疾控良好的发展环境,优秀的技术团队,严格的操作规程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及其团队的一致好评。徐建国院士先后两次莅临聊城疾控开展现场调研。最终,与中心达成了建立“聊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院士工作站”的友好协议。2015年12月23日,“聊城疾控徐建国院士专家工作站”顺利通过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审批。
【院士工作站的主要任务】
聊城疾控徐建国院士专家工作站承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徐建国院士在病原学分型方面研究成果的学习和运用,结合日常检测任务,收集临床菌痢腹泻病人标本,采用传统分离培养鉴定、血清学分型方法与分子血清分型方法进行比对、验证,探讨志贺氏菌分子血清分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重点把核酸检测、病原快速检测等方法应用于致病菌快速检测和疫情(事件)溯源,并快速明确不同来源亲缘关系,以保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起到实验室检测“一锤定音”作用。
徐建国院士工作站的建立,是实施学研合作的重要渠道,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聊城疾控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是聊城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必将对提升我市人才队伍层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现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繁荣、全面推进“健康聊城”建设,起到极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今后的重点工作】
今后,聊城疾控将严格按照《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结合聊城实际,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进一步做好保障。一是组织保障。严格按照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标准,建立健全组织,明确办事机构,完善方案制度,全面履行职能。二是能力保障。购置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不断提升实验室的检验检测能力,为工作开展提供硬件支持。筛选配备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骨干尽快进入院士工作站团队,开展合作交流。三是经费保障。设立院士工作站专项基金,优先安排保障院士工作站各项工作的经费,为院士专家团队提供工作、生活保障。
第二,进一步理顺机制。一是理顺部门间合作机制。加大与畜牧、农业、食药等部门的互动,构建起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协调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行研判会商,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二是理顺医疗疾控间的合作机制。加大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制定流程优化、分工合理、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发挥医院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三是理顺疾控系统内部机制。借助现有的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建立健全“四位一体”传染病监测工作机制,形成传染病监测、管理新模式。
第三,进一步明确目标。一是确立研究重点。以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的市级网络实验室建设为重点,通过加强病原菌监测、分子分型分析,开展传染病病原识别、爆发识别、传染源识别,形成以实验室检测监测为依托的工作模式,服务于疫情的发现、鉴定和处置。与此同时,开展基于症候群、临床病原学和细菌性传染病的专题性、前瞻性的监测研究,分析聊城市重点疾病的流行规律和变迁,提升预警和处置能力。二是推动学科建设。通过院士工作站的建立,为院士团队和聊城疾控提供传染病防控和研究的实践以及试验平台,将进一步提升聊城的传染病防控能力,积极推动聊城疾控传染病防治省级重点学科的发展,并为申报卫生检验等重点学科打下基础。三是提升整体实力。充分发挥院士团队的指导作用,盼望建立畅通的聊城疾控专业人员赴院士团队的培训渠道,进一步提升聊城疾控人才队伍层次水平;探索建立聊城市与国家、省、市及有关部门的资源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监测信息的利用率和监测预警的灵敏性,真正实现由被动监测到主动监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信息优势和能力优势,提升了疾病防控的整体水平;强化聊城医防结合的模式,推动疾控系统与农业、畜牧、食药等部门的工作联合,充分激活聊城市传染病防控资源,获得更全面、更多元的监测和防控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聊城市的疾病防控,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
第四,进一步搭建平台。积极探索院士专家团队及其他国家级专家科研成果在聊城的转化、孵化,推动聊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助推聊城经济。
【徐建国院士简介】
徐建国, 男,1952年4月19日生, 汉族, 籍贯(出生地) 山西省平陆县, 最高学历研究生,博士学位。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自然科学家基金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973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是全国传染病防控的顶级专家。
徐建国及其团队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新发、突发、重大、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疫情的病原学研究,主持完成9起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学调查。通过这些工作,在我国发现2种新发传染病:大肠杆菌O157:H7感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现3种发生变异的病原菌:脑膜炎萘瑟菌4821序列群,福氏志贺菌Xv血清型,序列7型猪链球菌。发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人-人传播方式,提出猪链球菌二阶段致病机理假设,发现大肠杆菌O157:H7一种新的流行模式。发起建立中国病原菌分子分型网络。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提高了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的科技水平和控制效果,也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包括JAMA、Lancet等。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奖。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林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