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七成患者死于家中 我国心梗急救面临五大挑战

2015-06-25 17:44:00 来源: 新华健康 作者: 晏珊

  新华网6月24日消息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急诊介入治疗越早越好!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但是很可惜,与欧美相比,我国的救治速度至少慢了60分钟。” 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聂绍平主任在“心学院·媒体体验营”第一期活动上表示:“在过去的十年中,心肌梗死住院人数翻了5倍,但院内死亡率却没有改变。与之相对的是,北京市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外死亡人数是院内死亡人数的2.61倍,这说明公众缺乏心梗的急救常识,没有抓住救命的‘黄金四分钟’。”

  首诊医院选择不当致抢救延误 

  据资料显示,急性冠心病多发生于25岁至45岁以上人群,而急性冠心病在发病时很容易导致心肌梗死。目前,心肌梗死院前死亡率占总死亡人数的95%,其中64.8%发生在家中。患者就诊延迟是什么原因呢?

  “缺乏急救常识!”聂绍平说:“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就是与时间赛跑,而全国95%的心肌梗死患者却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救治的黄金时间而失去生命,比如有些患者没有快速识别疾病;有些尝试自行治疗,耽误了就诊;有些患者地理位置偏僻,转运到医院时延误了抢救;还有些患者因不愿打扰别人,未在犯病时请求援助。”

  除此之外,聂绍平认为急救体系不健全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中国仅有1/4的患者通过急救医疗系统(EMS)转运,增加转运途中风险。另外,现有指南一致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应选择有直接PCI或急诊介入治疗能力的医院首诊,即便到达没有急诊介入能力的医院,也应尽快转诊到有急诊介入能力的医院。然而,很多自行转运的患者多选择就近医院,仅1/5根据急救资质选择医院。首诊医院选择不当也是导致系统延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有就是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比率较低。”聂绍平说:“在中国,心梗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率仅占5成,但在欧洲发达国家(如英国、荷兰、芬兰等),全社会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治疗率都在80%以上,心肌梗死院内再灌注治疗率甚至达到100%。”

  “院内再灌注治疗时间普遍不达标。仅有7%的溶栓患者能达到从入院到溶栓开始时间(D2N)≤30分钟,仅有22%的直接PCI患者能达到从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D2B)≤90分钟。”

  最后,聂绍平建议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救治模式和理念,即转运模式从就近转运变为优先转运;救治模式从药物治疗变为早期介入;救治体系由单一科室向胸痛中心转化;救治时间的衡量标准由门-球时间变为总缺血时间。

  “救”在身边 把握心肺复苏“黄金4分钟” 

  心脏急救中最严重的情况是心脏骤停,即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如果不及时干预,将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中国心脏猝死的总人数每年达到54万,居全球之首,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而60%以上都发生在院外。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半数患者被救活,又称“黄金4分钟”。

  2013年11月,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的护师李旭成功在马路边抢救了一位突发心肌梗死的老人。他说:“美国成年人因为参加心脏复苏的培训,每年抢救大约20万条生命;而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学习心肺复苏的手法,挽救更多的生命。”

  对此,他在现场演示了急救步骤:一.当患者突然倒地,要跟病人说话,请他睁开眼睛,和你握手,判断是否已出现心脏骤停。二.如果患者尚有心跳,应继续观察10秒病人胸腔有没有起伏、颈动脉是否搏动,判断患者是否还有呼吸。三.如果没有呼吸,立即呼叫120. 四.施行胸外按压,进行心肺复苏。五.人工呼吸,每30次按压后2次人工呼吸,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聂绍平说:“在急救的时候,家属与医生的配合也很重要。有些家属在抢救的时候宁愿到处打电话询问朋友,也不相信医生,造成时间延迟,耽误了救治,这是最让人痛心的事。”

  在活动的最后,聂绍平呼吁:“除了通过媒体为公众普及更多的急救知识,还应该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完善患者跟踪体系。这样一来,病人到了哪里,做没做手术,能不能做手术,转到哪个医院,用了多长时间,都会进入跟踪体系,对于及时挽救患者生命有着莫大的帮助。”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林永海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